新课堂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提升育才艺术

2013-12-29 00:00:00李文菊
成才之路 2013年10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普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落实新课改精神呢?一是教师在思想上必须完成三个转变;二是要精讲,巧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是教师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新课堂;角色转变;育才艺术

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普及,相应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多种角色。但是,在这革新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教师对此感到无所适从或力不从心。为什么呢?作为当前高中教学一线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教师要学会完成三个转变

(1)教师要学会“用教材”。首先,利用好教材,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互动更和谐。其次,就教材而言,这也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典型案例,它能帮助教师打开教学思路,也是教师的自我学习的资源之一。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达到愉悦学习。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去学习教材,积极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达到活用教材而不受制于教材的目的。

(2)教师要注重教“方法”。古往今来,教师的教学目的都应该是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复制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因而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提升认识而不是去单纯地验证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由此,新课改强调教师要由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研究学习和引导发现学习的教学,从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优秀的教师往往注重教给学生怎样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思维,怎样获取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会更加牢固,并会有他们自己的创新。

(3)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授予学生知识,忽略了在学生个性成长中思想观念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时要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意识。故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赏识和激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孩子们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也是孩子向上的源泉。”因此,教师要赏识、激励学生。比如对性格孤僻的学生应该先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首先要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及爱好,时不时地和他们聊一聊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他们一种亲近感,让他们觉得你可以依靠。同时还要欣赏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放大他们身上的亮点,抓住他们身上微小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

②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与活动中,老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感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灵活的话题,像一句名言,一首诗词等,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或感受。对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只要他们回答了,不论对错,老师就及时肯定,可以表扬他的积极参与,也可以赞赏他的认识独特……对比较爱钻研的学生,教师借助评析时予以方向性引导……如此多次,让多数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以后,他们有了自信,也有了激情,就会慢慢地热爱学习,逐步学会了学习,也培养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③教给为人处世的礼仪。现代社会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唯我独尊。教师要让他们学会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在新课堂教学中,首先,可以通过一些美文欣赏来熏陶感染他们,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像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应该是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应该是管鲍之交的大是大非、大利大义……其次,要教他们从生活中的礼仪做起,从简单的见面互相问好做起。在校园里见了老师,不论教没教自己,都要主动问声“老师好”;请教问题时,不论是同学或老师,要谦虚说谢谢,要与同学真诚相处。

二、精讲,巧导——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不过是基础性的,仅靠课本知识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断充电、终身学习,已是人发展、生存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精要的讲解,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快速掌握知识。我在课堂上,最多只讲25分钟,目的是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创造条件。就如魏书生说的“懒”,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懒”,这正是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考虑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能读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能说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该让学生想的就让学生独立想,该学生讨论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该让学生写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写,总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阅读、练习。

教师精讲,腾时间让学生多练比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更有效果。“精”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精讲,不在于量而在于质。这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地把握教材、课标,熟知学情,要抓住该节课内容的核心,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一味地追求少讲,或完全采取让学生学代替教师教的做法,这是对精讲的误解。“精讲”的关键在于该不该讲,该讲多少。有些内容很简单讲5分钟就不少;而学生不好理解的重点章节,即使讲30分钟也不算多。

所谓巧导,就是要求教师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因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深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巧导,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要注重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还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活动,让学生的才能有机会展示出来,从而增强其自信心。除了恰当地设计问题外,还要精心设计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羊式的自由探究,而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下的活动,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三、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1)更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自古以来一切改革都是新的观念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教学改革的尝试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这是教学改革的先行。首先,要更新与新课程相应的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比如开放课堂,不必是教师传授,如果适合学生表演的内容不妨让学生自己编剧表演;还要赏识学生,重视学生的参与、发言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更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2)改变方法。

①善于倾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新课程注重师生关系的互动。所以,这里的“倾听”是双向的:不仅是“学生倾听教师”,更是“教师倾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仔细地倾听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分辨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哪些学生有更强的理解力,也能发现哪些学生在理解问题方面有偏差,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哪些方面的疑惑。这样,教师才能迅速地判断学生对课堂问题理解的深度,才能选择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精讲,哪些内容可以不讲。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表现,不仅能了解学生、激励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参与、如何参与作出最好的选择。新课改倡导的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就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善于引导学生用最恰当的方法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学习本领。但是,教育实践证实,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口号已经提了很多年,教师思想上也接受,可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时还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沉沉闷闷;教师的问题接二连三,学生的回答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学生的“主体”变成了“客体”,教师的“主导”变成了“代办”。因此,新课改特别强调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要从以往的“全方位”改变为“适时”“适当”,只有做到适时、有效,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学习的目标。

②善于启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毋庸置疑地推行新课改,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事实证明,世上没有万能的教育模式,只有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才能应变千差万别的学生。特别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情况差异Ap8SJnA2lW7mPkMUycxQae9BvQi/9uIDK//CjJyzyhc=甚大,所以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来一统这千差万别。教育家叶圣陶主张,“教的目的,在于不教”。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要达到: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进一步把这种激情转化为动力;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地具备自学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主动获取并掌握新知。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学习、创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育才艺术。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积极学习教育教学战线上的专家、名家的理念与方法,取长补短,学为我用。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才有高中教师应有的风范,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