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

2013-12-29 00:00:00于童
成才之路 2013年10期

第七章 创新就须开发大脑潜能

第一节 创新与创造的异同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民族要繁荣,国家要富强,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依靠持续的知识进步、科技创新,依靠社会内部的不断自我更新,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创造与创新的共性

创造和创新都属于一种突破旧理论、旧定义、旧定理、旧命题、旧方式的一种崭新的实践方式。创造与创新的内涵是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新,二者都是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前所未有的共同特征。

二、熊彼特首提创新概念

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一词出现得很晚,它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当时认为,一项创新可看成是一项发明的应用。也就是说,当一项创造、一个作品、一项发明具有市场价值时,便成为一项创新。即创造、创意、设想是最初事件,而创新则是最终事件,即是一项具有价值的事件。经济学家对此又做了一定发展。例如,曼斯菲尔德把创新理解为一项发明的第一次应用,伊凡则认为是科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商业化,等等。我们可以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所有的创新都是创造。然而,创造却并不都是创新。创造的范畴显然要超过创新。

三、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创新和创造的本质应该是相近的,即都与其“新颖性”“独创性”“前所未有性”相关。创新的核心在于创造,创新是创造的某些成果和某些价值的表现,特别是具有经济效果或其他社会效果的表现;但是,创新绝不是创造的全部内容。创新最后是以成果为标志的,就是创新的成果必须展现人们面前,如新定义、新理论、新产品等。

而创造就不一定非以成果为标志,并且创造过程中的失败,也属于创造工程之系列。因此,所有的创新都是创造,但创造不一定全都是创新。创造的外延要比创新大得多,创造可以“虚拟”,创新则不行。所以,要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要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归根到底,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

第二节 人的大脑是个“小宇宙”

想要创新,就必须开发大脑潜能,即开发潜在于(或尚未显现)大脑中的智能、技能和能力。欲开发大脑潜能,就须实施“全脑开发”。人的大脑是一个与大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等一切发明创造的生理基础,就是人的大脑。现代脑科学、脑神经科学、现代心理学、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作为思维器官,蕴藏着巨大的创意潜能。

(1)人脑十分明显的创意潜能,是它蕴藏的信息容量。人的大脑能容纳5亿本书的知识量,如果每人一天读一本书,那要不间断地读136万年才能装满人们的大脑。然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对大脑的信息容量的利用十分可怜,还有大量的信息容量属于尚有待发掘的潜在性(能量)。

(2)人脑十分巨大的创意潜能,是它蕴藏的生物电化反应量。从生物电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是通过神经介质和其他化学物质反应进行工作的。塞缪尔博士估计,大脑中每分钟实际要发生10 000~1 000 000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足见,这其中蕴藏着的潜能也是无穷无尽的。

(3)人脑曾被忽视的创意潜能,是它蕴藏的两半球互补功能。以往,大都认为人的右半球是沉默的半球。美国心理学家斯伯里研究的结果证实大脑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半球以处理一维串行信息为主,即线性相互作用关系为主。右半球以解决空间结构的并列信息为主,即网络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为主。可见,大脑两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但却是互补的,这种互补性功能更具有巨大潜能。

(4)人脑重要部位的创意潜能,是蕴藏在额叶部位的智能。人们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储存知识信息,而且还要从事信息筛选和加工活动以及复杂性劳动,进行发明、创造活动。这一切高智能创新活动,与大脑皮层的额叶关系十分密切。况且,额叶又占大脑皮层近三分之一,是大脑中最迟发育成熟的部位,在发育过程中的胼胝体纤维延伸到大脑两半球皮层的所有层次上,接收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信息量又特别巨大,因此,额叶具有高级智能。这样,就为人们从事复杂的劳动和科学发明创造活动提供了可能。

第三节 人脑有可开发的九种潜能

德国《星期日图片报》,曾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人体内可以开发的9个潜能》。

我们当中隐藏着达·芬奇式的人物,通过训练的人会具有达·芬奇那样的聪明才智。这是英国智力研究人员托尼·巴赞在他的《大脑第一》一书中得出的结论。

查尔斯王子用托尼·巴赞的办法提高了记忆能力。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派自己的员工向巴赞求教。巴赞发表了许多有关智力和学习的关系的书。这位作家提到了每个人所具备的9个方面的潜能,通过训练,这些潜能是可以被开发的,这些潜能是:

其一,创造潜能。创造性不只是可以画一幅画或者会使用一种工具。做一顿晚餐是创造,侍弄花园也是创造,考虑如何让足球队战胜对手也需要有创造性。

其二,个人潜能。谁如果能够做到,使自己的内心处于平和状态,那么他就可能比较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只有了解自己而且内心充实的人,才能达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目的。经常检查对您来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事情。每天享受10分钟的安静,对自己进行评价,目的是对自己生活中积极的和消极的事情有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其三,社会潜能。社会潜能同个人潜能相反,也可以理解为组织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调动别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其四,精神潜能。智慧的人,不会仅仅看到个人的和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他不只是聪明,而且明智。个人的价值观给他以动力。您会对自然产生灵感,您会享受到阳光的照射和鸟儿的歌唱,您会发现儿童天真的本质并感受到什么是健康。如果您对自己的价值观是明确的,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么您在精神方面就永远是有智慧的人。

其五,身体潜能。躯体拥有自身潜能。无论是舞蹈演员,还是运动员,凡是靠体力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一点。经常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潜能。

其六,感觉潜能。多数人进食不辨味道,没有感觉。我们的鼻子有500万个嗅觉感受器,我们的眼睛可以辨别800万种色彩。应该尽可能把人体内潜在的5种丰富的感觉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您可以经常进行有意识地锻炼。比如经常练习分辨大自然的声音,例如各种鸟儿的叫声。

其七,计算潜能。许多人认为,计算能力是一种天才。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具备计算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被激发出来。

其八,空间潜能。空间才能就是看地图、组合各种形式以及使自己的身体正确通过空间的能力。

其九,文字表达潜能。许多人在书写时用1000个单词,在说话时用1100个单词,并懂得5000个单词的意思。莎士比亚就是表达天才的典范。他在37部戏剧和154部作品中使用了2.5万个不同的词汇。要拓展你的文字财富。如果你开始时掌握1000个单词,哪怕每天只增加一个新的单词,那么一年后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就会提高40%。最好的办法是多看书、多练习写作。买本同义词典,学习快速阅读的技巧,每10年学习一门外语。

第四节 创新必须使大脑潜能外化

一、大脑潜能外化在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相互沟通

(1)潜意识内涵。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与下意识联系最密切的是潜意识。虽然潜意识同下意识一样,都具有生物属性,但潜意识与下意识又不同。一方面,它不可能包容下意识的所有本能,如生命的原始冲动等本能;另一方面,凡它所能包容的某些本能却可以在显意识的制导下外化为生物行为并参与人的社会生活,这便是潜意识所独具的且又是区别于下意识的生物属性。之所以通过显意识与潜意识间的“通融”来调动大脑潜能,源于此。

(2)超弦思维与潜意识不可分。大脑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非平衡和非线性的自组织活动系统。“全脑超弦思维训练”理论,反映了人DeZpFr1R2BC9Pwa047z1fX4VZ5fVSzIUM083yMhZK3M=的大脑潜能外化是大脑各种相关因素自组织活动的这样的结果。并且是一个由显意识发出的指令性信息与脑内已存在的相关潜意识信息间的自组织,是与之相联的脑神经元生理功能的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的自演化过程。大脑的这种自组织活动方式,正是大脑潜能外化的基本方式。

(3)意识的自组织机制。大脑潜能和潜意识这种精神现象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自组织运动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组织活动自身。正如研究非线性科学的哲学问题专家埃里克·詹奇所指出的那样,“意识是人脑固有的,但不是在固定的空间结构中,而是在系统自组织、自更新和进化的过程中。”……意识又“是自组织动力学自身”。这个结论,便是我们以显意识“通融”潜意识方式调动大脑潜意识的哲学基础。

二、以显意识调动潜意识开发大脑的创新潜能

一般地说,显意识形成的创意课题的实现是需要借助于潜意识的。潜意识功能是巨大的,它可以驱使各种思维规律、方式、方法和艺术的活态活动,以超弦方式诱发大脑相关部位的潜能,以期产生创造或创新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