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学生形成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教学中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学生要能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培养起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树立起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因此,学生在学习科学课时要不断创新,让科学素质在实验活动中扎根生长
在苏教版科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在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都有序而集中地安排了科学探究的有关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内容。从如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如何开展调查预测,直到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这些内容的安排系统而有序地向学生传递了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基本策略与途径。这些内容的安排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过于概念化,而且缺乏具体可感的知识内容,往往采用简单做题式的教学直接告诉给学生,将本该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形成的能力变成了一种落在书面上的记忆符号。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所学内容蜻蜓点水,只留下一点浮光掠影的感知,最终难以形成所要达成的科学素质。
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的这些具有一定纯粹指向方法策略倾向的内容,其实应当是本册教材所要重点引导学生形成与发展的科学习惯与素养,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实验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强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科学技能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材所给定的话题与材料,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经验,设计新颖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教材以外的知识来学习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注意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策略方法,形成有效的科学素质。
在具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将学习的视野投向了广阔的生活,依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实践活动,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在“路上学走路,水里学游泳”。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教学中安排有“提出问题”单元,我们将这种科学的思考方法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乐趣为目标,通过丰富有趣的生活现象为载体,组织学生先了解提出问题要做哪些充分准备,知道需要注意哪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走进生活,拥抱自然,在身边的世界中去发现问题。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一切充满兴趣,经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记录,他们在课堂中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此时教师再组织交流,学生兴趣高昂。最后教师对学生交流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哪些问题可以研究、值得探究,哪些问题没有能力研究,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意识与态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所要认知和掌握的科学方法也逐步增多。此时我们将技能内容进行有效分解,与平时的学习内容相结合,着眼于学生最为熟悉的学校和家庭生活。春天来了,引领学生走到校园里去观察测量植物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同的观察方法,明白测量的注意事项;秋天到了,鼓励学生将丰收的果实与变化的气候进行分类与排序,在感性认识中形成理性思考,掌握科学方法;夏天到了,指导学生对家乡水质和环境进行调查预测。这些内容的安排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时间,而是长期分散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并且与同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紧密契合,相辅相成。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在活动中更好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并且也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与技能,最终为自我科学素质的养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实验活动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方法技能的指导与评价。在活动中,能够始终对活动内容充满兴趣是直接影响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兴趣会让学生乐此不疲,也能在实验活动中排除各种困难,实现既定的活动目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就要能够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活动收获的舞台,要创设可供学生进行交流的情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科学实验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要保证实验活动的效果,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也可以构建一支小小科考队。在这支队伍里,学生相互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还可以进行资料的互换与补充,教师也可以通过与这组组长的联系就能准确了解所有成员的实验进展情况,既降低了学生实验可能存在的难度,也能帮助自己及时指导改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