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于1997年金华一中发端以来,“学案教学”经历了萌芽、热捧、推广和质疑、冷却的过程。笔者尝试梳理当前关于学案教学的争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疏浅的看法。
一、“学案教学”的含义
目前,关于“学案教学”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界定。比如王明友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由师生共同编写完成的由一系列活动、思维方式等组成的学习方案。学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导学’,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其他的定义也是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学生学”“自主学习”及其效果的外显。
二、关于“学案教学”的争议
(1)正方观点。许多教师和一些专家认为,与传统的以教案为基础组织实施教学相比,这种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诸如认知结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观等,并且经过实践摸索形成了相关的教学模式。从实践层面看,主要在考试成绩方面显示了学案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学案教学也成为了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方式。“学案教学”的作用:“①为了帮助学生自学;②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③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④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⑤学案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⑦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反方观点。学者山子认为:“①‘学案’概念还没有可靠和稳定的内涵,不足以作为一个有效概念。②‘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利弊和功效是人为的、想象的,不是本质的、客观的。③‘学案’及其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或主体论理论,不足以推论出学案及其教学;如果可以,从建构主义或主体论理论,同样能推论出取消教学、取消教师和取消学校的结论。④‘学案’及其教学是归因出错的产物,理论上无法证明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病是由教案造成的。⑤‘学案’及其教学无助于减轻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负担,反而加重其负担,不可持久。⑥‘学案’偏离教学活动的专业性质和特征,夸张了所谓‘学生’和‘学’的价值与效能,不合乎教学的性质和规律,也会导致教学上的本末倒置,并诱使教师及其教学的努力偏离正确方向。”
三、对争议缘由的分析
(1)“学案教学”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上世纪末教育界各方力量都在呼吁教学改革,传统学习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脱节以及沉重的升学负担,课堂教学中一直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学情的显性呈现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为了克服其弊端,追求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可以更为显性的体现,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呈现出的问题 “以学定教”,寻找更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辅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巩固,“学案教学”自然应运而生。
(2)争议出现是正常现象。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都需要反复的理论推敲和实践验证,短时间内学案的优缺点呈现显著、实践探索困境重重,各方争议纷至沓来。
四、一线教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
(1)学案是中性的,应该定位为一种教学凭借,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要素是教师。“教学”不是“教”与“学”两个独立现象或独立行为的简单组合或合一。教学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活动,它由教材、教师、学生、方法和目标五个要素组成,有起点和终点。非上述的教案、学案之争忽略了五个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教师。教学要传授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对待知识、技能及学习本身的正确的情感态度,怎么学习、怎么学习效果好,怎么学习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愉快体验,并且是学生自己能够做到的,这些都是教师分内的天然责任和义务。在这一点上,无论什么时代的课堂,教师能做到的都只是为学生提供有关怎样学习的一般方法、道理和经验,最多是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或者根据某些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适时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办法而已,并非说教案做不好、变为“学案”就一定能做好。
学案出现历史尚短,过早的模式化带来系列的问题引来很大的争议,不如暂且将学案定位为一种教学凭借或手段继续研究,能形成模式是最好,不能的话也不可全盘否定,充分发挥其优点即可。学案和教案一样,都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或凭借,它应该是中性的,不该夸大或过分追捧,发挥课堂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具有教育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教师,及其对包括教学和学案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凭借的合理利用。
(2)戒浮戒躁,潜心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摒除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要对学案的含义、定位、作用、学案编写与使用的依据和原则,有全面到位的领悟和持续的思考;及时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高中阶段相关的各种争议以及新的研究进展。不能因为实践过程中出现困惑和问题就简单的放弃学案教学,而是应该有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进行理论研究、实践检验和创新,形成自己正确的观点。
(3)合理编制和使用学案。作为针对性强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辅助资料,学案的优越性是其他任何教辅书无法比拟的。仅为这一点,我们便不可小觑学案。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我们要做的是研究学案的适用情境、编写与使用的原则与策略。比如考虑增加学生的深度体验,学案内容生活化、时代化、本土化;问题设计时注意启发性和梯度性,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易出错的知识“裸露”;不同群体、不同学段的学案设计与使用侧重点及方式不同,如地理学科的高一新课、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高二选修新课、高三一轮复习和高三二轮复习课;“学案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整合应用;教研员以及各学校集合整个市相关学段所有教师的智慧,增加精力和时间、经费的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