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的讲析不可或缺

2013-12-29 00:00:00吴敏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近年来听到的小学美术公开课,几乎都是相同模式。大家都认为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越少越好,甚至有人一提到教师上课讲解分析,就是“满堂灌”“一言堂”,一票否决。当今时代,知识传递因科技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今天如果哪个小学美术教师不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那就是一件怪事。但正是过多地采用了“电灌”,使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引领和讲解意识逐渐消失。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小学美术教师该讲的也不想讲,一味地让学生欣赏感悟。美术课堂教学变成了大杂烩,变成了课件大比拼,变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而小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往往是有限的,结果是热闹一番、新奇一阵,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欣赏教学中,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析。这是因为教师的讲析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今天,仍然有一些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中喜欢或者习惯于讲析。现在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教法有教师包办的“一言堂”之嫌,即使教得再好也是不成功的。这些年小学美术新课程教改实践也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确实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沉闷单一的状况,使美术课堂教学活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提高。但这并不意味要彻底否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裴娣娜教授在谈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时就特别强调:“创新性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我们不能指望小学生做做游戏、玩玩电脑,就能达到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目的。对小学生而言,正是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阶段,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必须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引领。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讲析不可或缺。笔者以为,在现在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应该要注重提升教师的讲析水平和能力。不能全盘否定教师教、学生学。当然,教师的课堂讲析更不能重回“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

小学生在欣赏创作美术作品之前,需要温故知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唤醒旧知、新旧知识相互碰撞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带着一片空白去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析,对相关旧知识进行唤醒,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储备去和新知识进行交流对话,使学生顺利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融会。在学生练习作画之前,教师必然要对学生的练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并且作必要的技法指导。学生练习完成之后,教师也必须要对学生的练习作评论总结,指明成功与不足。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尤其是对古代的外国的作家作品,往往会“看不懂什么意思”“看不出什么好来”,不要说是小学生,就是对中学生来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去讲解分析,为他们以后正确地理解作家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抛砖引玉。小学美术教材中刊载的作品有限,往往具有片面性。有人对人教版小学美术一至四册教科书刊载的作品作过统计,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的作品几乎没有。而在我国作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作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数量较少。大家都知道,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人培养成徐悲鸿、齐白石,而是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单靠教材提供的有限的作家作品,想达到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介绍其他的作家作品,将美术作品和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衔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小就对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课堂讲析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教师讲析是最简易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但也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哪些地方需要讲析,讲析到什么程度,讲析多少时间,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决不能搞一刀切。笔者认为,课改决不是要彻底抛弃教师课堂讲析,实际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式同生共存。因此,教师要避免一言堂,也不要谈讲色变,应该讲就讲,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