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高中阶段,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着公民意识不强、不爱关心时事、社会参与意识较弱、社会公德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显得尤为必要。
一、公民和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
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现代西方学者古斯特纳认为“公民”概念是对在公共领域中涉及到的“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类问题的回答。由此可见,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之相对应的公民意识就是指个人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即意识到“我是公民”,我应该以“公民”身份作出怎样的价值选择。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具体表现为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民族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的可行性
(1)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就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而言,也体现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一些具体要求。如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些教学目标意在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来看,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公民意识内容。如《经济生活》第九课中讲到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就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这里面包含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政治生活》第二课讲到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其中就包含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3)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方法来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公民意识知识的兴趣,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民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公民意识的措施
(1)提高政治教师的公民素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摆在第一位,而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如果教师对培养公民意识不够重视,甚至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持消极悲观的态度,不能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思想政治课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就无法实现。所以,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教师要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使之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还要使教师有能力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并积极主动“充电”,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再次,教师的公民意识影响着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与学生相处时展示自身良好的公民意识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
(2)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自由民主的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敢于发表观点,问出问题,甚至在碰到一些与教师有争议的话题时,也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广大学生就会对公民意识培养产生很强的内驱力,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公民意识培养的主体和主人,实现公民意识水平的有效提升。
(3)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前思想政治课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关于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其中,在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选修6《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的教材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显在的公民意识的内容,主要有权利与义务意识、主体独立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公共精神等。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内容进行公民意识培养。但由于教材呈现这些内容时往往没有明确从公民的角度提出,所以一般教师很可能会忽略这些属于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整理教材中的显在、潜在的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让全班同学交流、展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归纳总结,这种专题学习方式可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现行教材中的公民意识培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