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个性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陈敏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当个人把自己湮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就会变得非常淡薄,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又称为个性消失,是指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个人意识变浅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观察自己,而会觉得“在这里我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本文主要探讨“去个性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释放压力,自由呈现

许多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过分注重分数的反馈,而忽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当他们一开始置身于学习外族语言环境中,不理解、胆怯都是正常心理。教师应该考虑到学困生的畏缩心理、内向者的胆怯心理,将课堂营造成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直接使用目的语言的场所,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在晨读时间,我很少给学生们默写单词,讲解习题,而是借鉴李阳“疯狂英语”的某些做法,带领学生提高口语。我最常用的方式是带领学生以最大声、最清楚、最放松的心态朗读英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以热情饱满的声音鼓动班级中的“积极分子”,鼓励学生越大声越好,不必在意齐声和单词准确。在集体的声音里,学困生不会在意老师听到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原本内向的学生在集体的“疯狂朗读”中,忘记了自己原本胆怯的心理,都能大声地朗读。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告诉学生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来自英国大学的教师来中国交流时做了一份中国的英语高考试卷,结果只得50多分,难道我们就能认为考试及格的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超过英国大学的教师吗?英语是交际性语言,和中文一样,我们中国人说中文尚且会口误,为什么说英语就不允许犯错呢?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张口,高声地朗读。这样,在这种让学生去掉“个性化”的课堂朗读氛围中,分辨不出优等生和潜能生,每一位学生能真正融入英语的环境中,释放心中原有的“英语学习精神负担”,呈现自身独特的英语学习方式。

二、团队协作,秀出自我

经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的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讨论、教师提问中不乐于表达的原因并非不喜欢英语或不会表达,而是担心错误的回答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和失去“面子”。从某些角度来说,其实这些学生更在意英语,更需要成功的体验和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我的英语课堂中,当遇到Main Task等作文类型课堂教学时,我会采取目前流行的“团队协作学习”模式,将作文以团队完成的任务分配给各小组。每个小组中有各种学情和性格类型的学生。在团队完成教师设定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个人的面子、荣誉都不存在,每个人都具有匿名性,也不存在个人责任承担。这种“去个性化”的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团队,团队中内向的学生和开朗的学生交流会使他们更开朗,潜能生也可以向优等生请教来完善自身英语学习中的不足。这样,以团队的荣誉,能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在团队中“去个性化”的学生往往只觉得自己处于学生群体中,自己以整体中的成员身份参与团队学习,大家的注意力都指向团队整体,荣誉和责任都将由团体中的所有参与者分担。这样的课堂会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团队学习,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三、创设情境,精彩学习

英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使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英语交流,激励他们参与解决英语问题和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交际活动。在每当遇到购物、看病、问路等交际性强的英语学习内容时,在完成课文教学后,我都会抽出一节课,将班级布置成商场、医院或各种交际场所,让学生分角色在情境中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在情境交流中,教师不必特别在意学生口语中的时态、语法的小错误,不要在学生出现一点口误就打断,应在学生进行完表演后进行及时点评和表扬。只有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情景教学。巨大的课堂开放感能使学生的英语求知欲更进一步。这样,就能用群体的学习动力推动个别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使他们忘记拘束,降低他们学习英语中的“个性化”焦虑现象,为每一位学生终身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维评价,打破常规

教师要注重英语素养的培育,彻底打破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如在某年暑假湖南电视台《80、90》节目中,一位来自某全国重点高中的已被保送北京大学的女生,在参加英国大学面试时只获得3.5分(满分5分)。并且随行的新东方英语教师也直言这位女生的口语与其英语成绩不符。对此,这位女生的解释是:“面试教师说得太快,听不清楚。要是能将问题写下来给我看,我一定能回答得很好。”而事实是面试教师每个问题都重复数遍。这位已获得北大保送资格的女生在英语成绩必然不差,可在面对英国教师口语交流时,高分却不能掩饰“哑巴”英语的尴尬。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悦耳、悦目、悦心的英语交际环境。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学英语不是为家长,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中自如运用,与外国人更好得交流。所以,英语课堂不仅是学习语言的地方,也是学生了解国外文化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