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课堂让学生快乐成才

2013-12-29 00:00:00孟丽霞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人们常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学生只有在快乐、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气氛中,才能最有效地进行学习,快乐成才。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和谐的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和感动。

一、转换角色,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即指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一门学科,都是从喜欢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再崇拜我。

(1)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教学交流空间。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我首先自己先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的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我课堂上的基本面部形态。其次,我不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提起劲呢?数学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多给学生一些情感与关注。上课时,多给孩子一点微笑,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老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老师所教的课。课堂上我根据教材内容,先创设最佳学习环境,然后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生活。

(3)平易近人,做学生的朋友。曾经有教师对我说:“孟老师我觉得你花费的时间也不多,对学生也不是很严肃,教学成绩为啥那么好,学生还很喜欢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笑了笑说:“你是怎样认为好老师的。”她说:“我一直以为只要教好书,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耐心辅导学生,就是一位好老师。”我否定了她的看法,和她商讨了一下之后,她就与学生个别谈心,下课后也常常与学生聊聊天,哪个学生的情绪不对头了,就主动询问,与学生拉家常,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沟通上,慢慢地,学生与她的关系亲近了,有什么话也愿意跟她讲了,学习成绩慢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可见,教师与学生心理距离的缩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教学艺术,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1)展现给学生一个“热情的我”。赞科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感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情感具有情境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调整好自己的心绪,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老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我也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真心为学生喝彩,表达自己的赞叹与欣赏。

(2)展现给学生一个“幽默的我”。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和警醒。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在讲《循环小数》这节课时,学生只知道3.1414…是循环小数,不只在3.14中14头上点两点也是循环小数。于是我就给学生举例:昨天我穿了件白裙子,今天穿了件红上衣,你们就不认识我了吗?真是“薄情寡意”。学生听后久久不忘,在练习中很少再犯这样的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3)展现给学生一个“真诚的我”。课堂上我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探究等多种能力。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比如我们班的沈同学,是单亲家庭,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缺少沟通,总觉得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懒洋洋的。我知道这是他不自信的表现,便在课堂上假装不经意地、适时地表扬他两次,又在作业上给他以鼓励,他的精神面貌、学习劲头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可见,往往教师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4)换种方式效果更佳。教学这么多年,每年都会遇到几个家庭作业完不成的学生,这是让教师最头疼的事!今年我班有两个学生非常特殊,都是没有爸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年龄大了,对孩子比较娇惯,生活上照顾得比较好,学习上老人就管不了,因此,两个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就经常不完成作业,到五年级后,前几周,每周一上午都不来上课,因为星期天的作业他们没有做。一个孩子是整个上午钻在自家的床下面,爷爷奶奶出去后钻出来看看电视,吃点东西,然后再钻进去;一个孩子是装病,说头疼或肚子疼,让家长请假。开始几周,我信以为真,后来,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多次找他们谈心,还是没有效果。这学期,我就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检查家庭作业,按“村”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组,一个“村”的同学一组,选一个“村长”负总责,每“村”发一个记录本,每天一个人检查本组的作业,这样依次类推,每人都有机会检查作业,每次把不完成作业的同学记下来,每周总结一次,看哪个“村”不完成作业的多。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大了,特别是这两个孩子,如果他们不完成作业,就没有资格检查别人的作业。

三、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和谐美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相对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来说,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不像后三者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产生美的感受。数学的美只有少量是外显的,多数是隐性的,内含于数学知识之中。这就需要教师的挖掘与展现。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后,我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圆规画出优美的各种图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他们画出了许多优美的图案,我经过整理后,在学习园地上加以展出,并让学生们共同评论,评出谁最美?谁最有创意?看谁能通过动手实践而得到这个美丽的图案。同时课后布置了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爱好,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幅对称图案……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学生通过把图形剪、拼、摆等,拼出了许多美丽而简洁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同时我还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教学内容、生活、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热情的自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愉快的岁月!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是一种情感知识的体验。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这正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是教师、学生、知识点之间的互相协调。教师只有创造这样和谐的教学环境,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快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