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环境问题,我国也早已把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之一。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呢?
一、必须提高环境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新的环境道德观念,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以及其他物种生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把人类道德观念从人与人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还对自然负有责任,即人类在发展和完善自然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结合教材科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就以自己博大的胸怀给予人类各种丰富的资源,工业的腾飞、农业的发展,使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一个接一个胜利时,自然环境却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失误而引起的生态问题无情地报复着人类,人口爆炸、物种灭绝、全球升温、酸雨、大气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出台了一系列的国际环保公约,这些公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担任起环保宣传的责任,在中学地理中结合教材渗透,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那么中学地理中的“环境意识教育”究竟有哪些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认识环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人类自身的代谢产物和发展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又要归还到环境中去,当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后,就会带来环境问题,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的环境的关系。
(2)“环境意识”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现状及防治措施,并让学生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生产资源法》《大气污染法》等。
(3)“自然资源保护”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当前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保护可更新和非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并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总之,教师要将环境意识教育渗透在地理教学之中,号召全社会的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