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引用地方历史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2013-12-29 00:00:00陈甲酉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在历史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用、融和一些地方历史,既拓展了课堂内容,又增添了知识的趣味;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窃以为可行。我是甘肃人,在讲解过程中,引用的自然是甘肃历史。现将一些教学体验概述于后。

一、有针对性地引用地方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如在讲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时,当我讲到元谋人等古人类遗址时,顺便融合了地方历史:甘肃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今天的镇原、环县、庆城、华池、酒泉等地就有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摘自《甘肃历史》)涉及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我也顺便提到甘肃境内主要有秦安大地湾遗址、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广河齐家集遗址,其中大地湾遗址被称为“黄土高原的文化奇迹”。(《甘肃历史》)

我说这些内容时,学生们感到很惊奇,原来乱糟糟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一个个扯着耳朵,微张着嘴巴,眼睛里放射出水灵灵的光芒,静静地用心数着我嘴巴里的话语。也仿佛我正在拨弄着一只纸箱,不可思议地,从中摸出了令人惊讶的光彩夺目的奇珍异宝。瞬间,纷乱的空气清静了,残破的希望被一种心底间按捺不住的冲动爆发出的贯虹之气,装扮得溢光流彩。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是呀,学生们想不到的是,眼前的家乡,被人认为是贫困、落后、艰苦的地方,竟然会有这等令人神往的历史。这是何等的荣耀和光辉!我们为什么不能珍惜这份荣耀而尽情地呵护她呢?在这样的讲解中,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潜意识中情不自禁地、暗暗地下定了要建设家乡、鼎力装扮家乡的坚强决心。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素质。于是,在后来的讲解中我更加沉着了,更能从容应对了。再如讲到传说中的“三皇治世”时,我顺便引用说道,华夏始祖伏羲氏曾在这里推八卦,狩渔猎,“据说伏羲氏就是今天天水一带人”(《甘肃历史》)。在后来的相关讲解中,还说道厚重的麦积山,沉默而博大的莫高窟,挺立而傲视天下的嘉峪关。还有弯弯的月牙泉,奔腾的黄河,被文人骚客反复咏唱过的塞外阳关。随后我说,只有了解家乡的历史,才能热爱家乡,才能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先能将家乡建设得美好,但现在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之种种情况的影响,我们的家乡较之其他地方就显得落伍了。那么我们后辈人为什么不能发扬老一辈精神,使她重新保持美好的活力而大踏步向前?“哗哗哗”,学生们的掌声经久不息。

二、有针对性地引用地方历史,有助于学生形成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

如当我讲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内容时,顺便引用说道,地处祖国西北的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区域。古代有戎、羌、羯、鲜卑、匈奴、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现在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中间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他们总是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共同推动着甘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讲解南宋的相关历史时,我提到了“凉州会盟”。1235年,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当时,蒙古汗国阔端王子率领驻扎在陕西勉县的西路军向西进发,直取天水、陇西,复陇右,招降原金巩昌府总帅汪世显。接着北击会宁、定西、兰州等地。次年八月,阔端王子亲帅汪世显等出秦岭大散关,“破宕昌,残阶州,攻文州”,使周边的临潭、迭部等地吐蕃部落归降。至1237年,蒙古军已经征服吐蕃东北大部,除南方尚有大理政权外,吐蕃已经陷入了蒙古军的战略包围。这时,挥戈引弓砍杀无数头颅、浓浓血腥渗透铠甲铁衣的蒙古铁骑突然停止了前进,终止了杀戮。原来阔端王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他毅然决定抗旨撤兵。他忍辱负重,放弃汗位,以汗国名义颁发诏书,亲派助手多达那波将军为金字使者和女儿萨日朗一起前去邀请西藏高僧萨班来凉州会谈。吐蕃高僧接受了邀请,并说服众僧族人,毅然率侄儿八思巴和那多吉等僧人赴凉州与阔端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凉州会盟”。从此西藏纳入了中国版图,实现了蒙、藏、汉及多民族之间的时代团结和睦。“一场可能发生而且必定惨烈的战争,终于没有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一部原本惨烈的历史书,在1247年的这一页上展现了最美好的华彩篇章。”(摘自八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最温暖的一页》)我接着总结说,可以借鉴的是我们的先辈能够尊重生命,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我们后辈更应该在融洽、宽松、祥和、自然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成长,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可以说,对学生灌输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及相互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都是十分必要的。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三、有针对性地引用地方历史,有助于学生萌生对家乡环境的热爱情感与保护意识

如在讲新旧石器时期的相关内容时,我就提到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甘肃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黄土高原上。从甘肃的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齐家文化遗址都有残留的木炭,以及用木柱、木椽搭建房屋的遗址,说明这些地区很早就有林木存在。郦道元在《水经注》也写道,黄土高原曾经是“杂树交荫,云垂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层松饰岩,列柏绮望”。现代人论证,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这一景象一直保持到春秋时代。两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砍伐,不断地开垦荒地,加之兵罹焚毁,终于在公元6世纪末,天然森林在黄土高原上消失了。黄土高原还曾有大片草原,但历经三千多年的摧残,草原不断退化、沙化了(摘自八年级阅读《绿色的挽歌》)。现在,我们眼前的黄土高原的景象是千沟万壑,秃岭纵横,四面高风,黄尘茫茫。

当我讲到这些内容时,学生们显得特别吃力、沉郁。为了让问题变得更加凸显,我接着说,沙漠还在不断吞噬草原,我们甘肃美丽的月牙泉正在浓缩,民勤县正面临被吞没的危险,温家宝同志访问甘肃时严肃地指出:“绝不能让民勤县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还有美丽的甘南大草原,上面镶嵌着镶宝石一样美丽的名字——拉卜楞寺,在绿色织锦的衬托下,更显得肃穆、安详,千古幽深;——“东方瑞士”之称的小镇郎木寺,在绿色的缎锦中,更显得虔诚、清纯,祥瑞饱满。可是,这美丽的绿的底色在不断地干枯,不断地退化。

这时学生们的神情中显出无可奈何的哀伤与惋惜。值此恰当的时刻,我赶紧补充说,幸运的是,国家颁布实施了种草种树、退耕还林的政策,环境的恶化得到了初步的遏制。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自家的花园里栽一朵小花小草,在房前屋后栽一株小竹小树,我们难道做不到吗?这时气氛一下子轻松欢快了,学生们笑着谈论着,敲打着对方的胳膊和肩周,信誓旦旦地相互宣告,仿佛自己就是保护环境、拯救家乡的天使。

四、有针对性地引用地方历史,有助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自豪感,有助于他们树立成才的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弱点,从而表现出或重或轻的自卑心理。如果自卑心理强,就会在生活中裹足不前,甚至沉沦倒退;如果自卑心理弱,也就是我们说的自信心强,就会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难,心理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自卑心理强烈。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教书育人中的重要方面。

那么在历史讲解中引用地方历史,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什么关系呢?

窃以为地方史对本地学生来说,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更切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更接近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为此,在历史讲解中有意地安排一些地方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心理共鸣,更容易找回他们人生奋斗的自信心。

如在讲秦朝的历史时,我说道,在以甘肃礼县为中心的秦人,“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最终扫灭六国,走向中原,统一祖国。这时,我有意补充道,我们的祖先这样意气奋发,君临天下。同住一方水土,我们后来人为什么不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讲汉朝历史时,我提到飞将军李广,他就是现在甘肃的秦安人。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在漠北战役中,他因迷失道路,贻误战机,拔剑自刎。他一生非常委屈,没有封侯(封侯是古代帝王对功德卓著者的高规格奖赏)。后人为了怀念他,写下了赞美他的诗句。为了守卫祖国的边疆,他不计个人得失,出生入死,忠国尽命。生活在他的家乡的后人难道不能从他的身上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说到这里时,学生们泪水涟涟,频频点头。

总之,教师有针对性地引用地方历史,在提高历史知识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将来成为有益于家乡和社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