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3-12-29 00:00:00欧红雨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摘 要:开创未来,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化学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来源于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潜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意识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其创造力才能被激发,才能使学生处于探求新知的“愤悱”状态,促使其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思维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虽然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会不恰当,甚至还会有些荒唐,但是,只要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是动过一番脑筋,已向理解迈进了一步。

创设问题情境,方法是多样的。但其基本原则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从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并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如:

(1)引而不发式。即由教师设计和引发思维过程,启迪学生展开思维活动。这种情景思维方式可使学生体会化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感受化学思维的特点,了解并掌握化学思维的策略、方式和方法,进而形成创新思维体系。

(2)矛盾揭示式。即先由教师提出一些自相矛盾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辨析来解决矛盾。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因为学生要经历深层次思考的全过程,索隐探微,左串右联,形成思维合力,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出其不意式。这种情景思维方式的实施关键,是教师需要创设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逆反的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置于一个全新陌生的情境中。这样,必将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迫切地想了解事实的真相,从而使其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以创设情境的问题不能过于形式化。我们既要把问题设置得新鲜别致,富于启发性,还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进行演示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和深入,创设下列问题情境:①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②为什么铜片上产生气泡?③锌片的质量将有什么变化?④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⑤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样的装置?⑥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地概括出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和能量的变化。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独立性、逻辑性。

然后,再联系实际提出如下问题:①电池为什么不能乱丢?②你还知道哪些电池?

这些问题借以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发挥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化学实验,发掘创新源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1)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打开学生创新能力源泉的法门。演示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如实地撰写演示实验记录或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实验过程中,某些化学现象会稍纵即逝,教师只有在上述两环节中加强指导,学生才有可能捕捉到化学的“奇异现象”,促使其创新发现。

(2)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但中学化学实验多注重实验功能的验证性。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索性实验,就是要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其挖掘验证性实验中的新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探索性实验呢?

首先,多创造条件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师要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机会。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减少环境污染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完善,亲身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要注重探索性实验内容的选择。它必须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来甄别选定,不能脱离教材;它还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是生活常识。

第三,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激励学生撰写实验记录、报告甚至是小论文。

例如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有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钠和水反应实验、钠和某些盐(如CuSO4)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前,学生几乎一致认为:钠的表面会覆盖红色固体。然而做此实验时,学生们观察到了他们事先意想不到的现象: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同时有气体放出。意外的现象使学生兴奋不已,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了NaOH和H2,NaOH再和CuSO4反应生成了蓝色Cu(OH)2沉淀。通过探索性实验,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每节课、每次活动、每个实验中都积极向学生渗透创新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璞.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3).

[2]徐彩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尝试[J].化学教学,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