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作文辅导过程中,教师的批改是一个重要环节。有人认为作文批改就是帮助学生修改作文,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这种观点把作文批改简单化了。笔者认为,教师的作文批改还有其更重要的能动效应,如果我们认识不清,将会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修改具有很大权威性和示范性,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写成一篇文章,是一种创造。送给教师批改,是期望有所肯定和提示,以便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而对教师来说,修改学生作文的目的应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成绩,而不是与教师的差距;是为了提高其继续练笔的勇气,而不是令其灰心丧气而掷笔不写,那样,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修改标准应放在提高学生写作信心的基础上。要批改的准,批改的巧,既让学生看到了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所下的评语、分数、等级层次将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持久的震撼作用,其影响甚至是终生的。笔者之所以能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与中学阶段那位教语文的老师有很大关系。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在我的作文本上用红笔写的整整一页评语,那热情洋溢的话语使我激动不已。尤其那句“喜迎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现在仍历历在目。
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其能力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学生对教师所作的评价是十分注意的,也是非常敏感的。当学生拿起作文本看评语时的欣喜与沮丧,肯定对其下一次的写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时刻想到是在扶持一个学步的孩童,应以鼓励、体贴为基调,要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瞬间的意念也应得到教师有意的奖励。“希望中有太阳,梦幻中有辉煌”,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其作文评价中长期没有热情鼓励和90分以上的成绩,其后果将是可知的——他失去了信心。
第三,教师在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中具有“样板”效应。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般说来,教师要求学生的,自己也应该做到。比如教生理的给学生讲动物解剖,自己就必须拿起刀来先解剖一只青蛙;教体育的要求学生完成某个动作,就得自己先来示范一下。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布局谋篇的示范、词句修改的示范、标点书写的示范,都在默默地向学生说明着“你应该这样”。
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才能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如“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使其产生崇拜感。试想,一个教师如果使学生产生了“他会作文吗?”的疑问,后果将会怎样?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语及打分之于学生,也是一种思想交流。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如果一味地站在教育者的地位,或以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意,所运用的语言、形式、写作方法,将会产生师生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这是不可取的,甚至是有害的。而有的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则喜爱上语文课和作文。学生们反映,他们的语文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关心理解他们,尤其致力于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提高作文水平。在诸多措施中,同学们认为教师的作文批改与作文评析课中引导与鼓励影响最大。这表明,教师批改的教育作用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由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理解到喜欢上他的语文课和作文课。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对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作文批改,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