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思维组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013-12-29 00:00:00马诚刚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摘 要: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与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蹩脚的教学方法有关,也与缺乏调动学生思维有很大关系,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细究的问题。因此,通过优化思维组合进行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创造能力

当前社会,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议论颇多,甚至有人说“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看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反省。细细想来,现在学生厌学语文是事实,教学效率不高也就自不必说了。这固然与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蹩脚的教学方法有关,但还与缺乏调动学生思维有很大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细究的问题。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单一进行,一般是多种思维同时进行,所以我认为通过优化思维组合进行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这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特征和规律性,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阶段。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人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以深刻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又由于语言与思维本身就有着必然联系,因而思维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功能是促进理解,促进整个智力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学思结合的道理,也反映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学习的普遍规律。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更无法达到理解了,也就是说,只有积极思维才能提高理解能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有助于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就无法创造。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靠创造性思维。没有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参与,语文学习也将只停留在表面上,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了。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批评性的评价,构思出新颖、奇特而又有创新的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再现价值,而且还有创造价值。语文学习要立足于再现,着眼于创造,这就要求通过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探新求异,逐步增加创造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怎样优化思维组合

思维和创造是密不可分的,语文学习中的再创应该是一种产品创造,单靠某种思维是不可能达到,需要多种思维活跃、思维组合的优化来进行创造。

(1)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组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创造,用语文进行创造,就不能脱离基础,因而我认为首先必须是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相补充,从而进行优化组合。表象思维是凭借直观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形象进行思维,它主要可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尤其是创造性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离不开想象,但应注意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而应该是合理的。

语文学习中的创造,固然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它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的参与和调节。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由表象你能推知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是她的抗争缺乏明确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色彩,这是导致她悲剧的原因,如果不运用抽象思维,就无法分析清楚她愚昧的这一面,当然就无法挖掘其主题。同样,《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我们要评论清楚,也需要抽象思维的积极活动,这样才能挖掘其更深的内涵。在语文学习中,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二者优化组合,才能增加创造因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客观问题的选择时,学生都能选择对,当让他们说明理由时,大多数同学支支吾吾,说想选这个,这或许是灵感吧,也就是所说的灵感思维。这种思维以直觉判断为特征,并以假设、猜想、顿悟、反推的形式出现。分析思维则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明确的意识,并能加以说明。在创造活动中,两种思维都是必须的。可以说,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创举,都是先由灵感思维作出假设,再经过分析思维帮助,最后才得到证明的。

在语文学习中的灵感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这就要求我们有广泛的知识做背景,对所涉及到的指示比较熟悉,才能对疑问作直觉的思考和判断。

(3)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个问题,一些同学只固定在一个点上,向一个地方去钻,结果钻进了死胡同,有时甚至造成无法解决问题的局面,更谈不上将问题认识全面。这就是没能将发散思维运用其中的缘故。语文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多种多样的见解,作出新颖独特的反映,表现出创造欲望。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尤其是材料作文,学生不必受材料和教师现成讲解的限制,对材料可作多种考虑,而不要固定在已有的结论上。有时候,学生质疑、提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不要勉强去集中,而应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说只要不是荒诞的,就可以存在,甚至可以存疑。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这种发散思维,学生才可能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答案。

综合思维,由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信息繁多,如果不加以改组、选择,那么就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这就需要综合思维的参与,将发散思维提供的众多信息加以改组,从多种多样的观点、意见、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应允许综合思维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作刻板的要求。总而言之,发散思维综合思维的优化组合,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化思维组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健康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提高,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定荣,赵继荣.课程文化建设与学生文化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卫星.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华章,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