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审题病症的病因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2013-12-29 00:00:00刘太祥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审题是学生在看到题目到动笔前之间的思维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先导。没有正确严谨的审题过程,学生解题就不会踏入正途,甚至会南辕北辙、白搭工夫,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既可以促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

一、复原思维历程,洞察审题病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来的问题都能在其思维过程中留下痕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思维陈述、访谈学生的思维立场等形式,复原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以洞察学生形成思维的原因,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100元,现降价到90元,降了百分之几?很多学生都会直接用90除以100得出降价90%的结果。我通过与学生沟通,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思路才发现原来学生是将“降价到”理解成了“降价了”,从而导致最终的认知的偏差。

洞察了这一结果后,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应用题中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复原学生本身的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思维的病因了然于胸,以便做到面对病情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让学生历练思维、优化思维的目的。

二、依托方法指导,实现对症下药

(1)在阅读中明晰题意。很多教师在学生来询问题目时都要求学生能将题目背诵出来,其实就是考验学生是否已经将题目读进自己的心里去了。认真读题是学生实施解题的第一基础要务,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手或者铅笔指题认读,做到读通顺、读理解、读透彻。在这样不断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题意,厘清了已知条件和最终问题的关系,为学生的成功阶梯奠定了基础。

(2)在思考中厘清关系。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要与思考相结合,这里的思考并不是知道了最后一问才进行的,而是在题目中铺陈出各种数量关系时,就能在将思考介入其中,将各种数量关系彼此之间的交融联系蕴藏在自己思考之中。

例如:二年级有26人去电影院电影,每6人坐一辆车,共需要几辆车?这道题目并不是直到最后的问题出现才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是在基本的条件出现时,真正的思考就应该开始:26人去,6人一辆,是平均分的问题应该使用除法,但是除不尽会有余数,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辆车。直到最后一问的出现,事实上学生的思路已经行进至此,问题也随着学生的思考过程迎刃而解。

(3)在复述中整理思绪。能够简要准确地复述题意,既是对朗读题目的考核,也是对学生读题过程中的思考进行验证。学生在数学题目的复述与语文的复述课文不同,其侧重点应该更倾向于题目中的各种复杂的数量关系。这种陈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厘清数量关系的过程,也是恒定题目要点的过程,更是对题目中呈现出来的表象进行加工、归纳与整理的过程。

以一道最简单的题目为例:共有气球16只,其中红气球11只,蓝气球多少只?学生凭借经验可以直接说出得数,但这却不是依据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陈述时,列出这样的数量关系:气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红色的,二是蓝的,已经知道了总共的个数和红色的个数,可用整体减去,即可得到蓝色的个数。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三、树立长久意识,坚持根治症结

(1)让教师示范成为学生思考过程的榜样。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因此教师是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最好的榜样。这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解读题目的数量关系时,应该把审题能力作为解答题目的核心要素进行教学,用充分在学生面前展现清晰的思维路径、精确的语言表述、缜密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聚焦在具有价值信息的数量关系点上,并在例题的解答过程中不断强化解题时的思路与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审题的步骤与方法,从而提升审题能力。

(2)让长期训练成为学生提升能力的途径。审题能力的养成与审题习惯的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因而在练习时,教师除了自身的示范之外,应该开辟更多的空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时空两维因素的确保下实现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解读,从中体会获取的信息,并对题目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进行必要的理解与整合。长期训练,还体现在教师讲授之后,对自己出现的审题思路进行的反思上,让学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原因查找,与教师解题方法与思路的对比,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养成细心读题、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数字不同而类型相同的题目,教师要坚持示范与训练的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在教师示范中得其要领,更要在教师组织放手之时,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给予的方法牵引下进行必要的审题尝试,使他们能够及时运用方法尝试进行审题思考,从而达到现学现用的目的,在方法引领和自我尝试中提升审题能力。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是一种短期投资而长期受益的事情,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最终形成自身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