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传播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学校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先导。在人类光辉灿烂的发展史上,教师只有树立“师以德为先,生以德为本”的育人观念,博览群书,把他人的成功之处嫁接到自我实践的相应部位,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超前的新理念为目标,甘为人梯,率先垂范、无私奉献,才能成就“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人才。
一、加强德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既向学生传授学问之道,同时又在传授做人之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只有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只有修德养性,才能敬业奉献;只有以德立身、以德从教、以德育人,才能把更好的东西奉献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牢固地把守观念底线、道德底线、价值底线。
二、加强德育必须掌握管理艺术
(1)要有人文管理意识。所谓人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教师的劳动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教师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阳光。”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典范,让感念在心灵中悄悄流淌,让人文在心中默默延伸。每当学生失误时,教师要少训斥、多帮助,少指责、多沟通;每当学生进步时,教师可高兴地拍一下学生的肩膀,简单的动作会让学生幸福好久,记一辈子。可以说,教师由衷的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学生心目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2)要有目标制度管理的意识。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潜能发展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然而人的惰性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如果只有目标,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使学生在人生的坐标上找准位置,从而牢固树立现代人生观、科学价值观和新型师生观,真正扬起“勇者尽其力,智者受其慧,成功者扬其名”的理想风帆。
三、加强德育必须掌握方法
(1)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施教。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拥有快捷性、丰富性、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和时间的无限性等特点,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可以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有效地发挥德育应有的魅力。
(2)以情感教育进行施教。情感是彼此沟通思想的桥梁,教师唯有心里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老师,唯有体贴入微的爱护和激情饱满地服务学生,才能增强育人工作的有效性。每当教师走进学生视野的那一刻,教师的情应能感动学生,举止应清楚地告诉学生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这不是指导,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让学生去感悟。这里没有埋怨,只有鼓励;没有训斥,只有感激;没有口若悬河的说教,只有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智慧与智慧的对话,心有灵犀,去净化心灵。
(3)以课堂教学进行施教。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因此,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搞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各学科思想教育之源;同时要充分挖掘本学科的优势,注重德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如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禁烟的伟大壮举;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的故事;近代科学家詹天佑、华罗庚、航天英雄的动人事迹……这些素材能够真实地对学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对有的学生甚至起到道德复归的作用。同时,这些素材能教育学生怎样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友谊,怎样在苦难和坎坷的历程中去追求人间的真情,怎样在善与恶的搏斗和爱与恨的交织中去寻找生活的真谛。这英雄、这事迹、这故事渗透到每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教科书所起不到的作用;它能给消沉者以勇气,给绝望者以希望,给自私者以无私奉献的榜样;对多数学生来说它可起到道德激励的作用,对少数学生来说,它可以发挥道德谴责的威力,弥补一些学生精神上的匮乏,满足所有学生心灵上的需求,以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4)以传统的奖罚进行施教。教育要激浊扬清,奖罚分明。传统教育并非限时报废即刻解体消失的旧机器,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赘品,它是老藤上蔓延下来的旧枝,仍有参考价值。树要修要剪要扶要培,学生也是一样,弯了的树不会自直,放纵坏了的学生大概也不会自立。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是的,人的成长像世界万物一样,既需要阳光也需要风雨。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代从没有遇到过批评、挫折,长大后难以应对社会矛盾、人际交往,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更难以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纠葛。作为教师应一视同仁,公正对待,因材施教,奖罚分明,在人格上尊重学生,既爱才子又爱丑小鸭,既是严师又是挚友。
总之,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先导,德育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程度和效果。因此,首先教师要进一步建立一整套更完善的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人人参与,自我管理,才能使德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挫折教育,来磨炼意志,培养顽强拼搏的毅力,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应变能力,使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形成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综上,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待于德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实施,让“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