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新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师如何更快地适应教师的角色转换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呢?
首先,不管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刚走上讲台的生物学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并勤加练习教学基本功,尽快让自己成长为专业素质过硬的合格教师。教学基本功包括规范的语言、得体的仪态、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简洁的板书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教师一定要充分备课,这样在上课时才会得心应手。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新教师应反复研读,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驾驭和使用好教材,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效果。新教师要认真地把生物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研读一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数据来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要掌握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要了解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体验。
新教师更要着力做好生物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积累工作。丰富的生物学信息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生物学知识,增大课堂的吸引力。新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如生物论坛以及各种教研组织活动等,向各位生物教学教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一起进行互动学习交流,探讨一些疑难问题,这样可以巩固专业知识、预先了解教材存在的一些争议和学生存在哪些常见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了解学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其次,新教师要发挥优势,积极开拓创新,重视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首先要思想创新,只有思维革新才会从根本上、多环节进行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步骤,也是创新内容的具体实践。新教师要审“情”度势,将创新意识融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1)丰富的课题导入模式。导入课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投入课堂,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的方式多样,各有优势,教师可依据不同的课程教学任务适当选择,如设计学生活动、设置现场情景、播放视频图片、讲述名人逸事等。
(2)多样灵活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最多的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从以教为主过渡到以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尝试。新教师借鉴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和改进教学模式,使教学最优化。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就是在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并不是都适用所有的学习内容。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是创新改革的灵魂,才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原动力。
(3)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新教师要写教后记,记录课堂教学的疏漏错误之处,并对此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反思、探究、剖析,汲取教训,使之教学逐渐完善。同时要记录教学灵感,如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思路、方法等,以便及时修改完善,精益求精。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只要新教师勤奋努力、勇于创新,一定会很快成长为高素质的合格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