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15.张载

2013-12-29 00:00:00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3年15期

一、生平介绍

张载(1020—1077),中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长安人,因家居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张载讲学于关中,弟子多为关中人,人称其学派为“关学”。

张载自幼“自立,无所不学”,曾学习兵法,后又研究儒家经典,给他影响很大。张载才学出众,在关中名声很高。文彦博任长安通判时,聘他为长安学宫教授。38岁时登进士第。后来做过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又改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他在云岩任职时,就以教育家的热忱,用儒家学说教化人民,培养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气。

1069年,御史丞吕公著举荐张载,神宗召见后很满意,并任命为崇文学院校书。后因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有看法,不愿苟同,以致二人“语多不合”,逐渐引起王安石的反感。不久张载辞职,隐居横渠后,一面研读六经,从事著述活动,一面开设“学堂”,授徒讲学。58岁时,被推荐任同知太常礼院,后来因与上级礼官意见分歧,托病辞职,在回家途中病逝。

张载一生投身仕途时间不长,大部分时间是从事讲学和学术研究、著述,培养了不少才华出众的弟子。张载著述很多,主要有《正蒙》《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解》等。

二、教育思想

1.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张载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能变化气质。他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为人所共有,都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人形成后才有的。每个人的气质可能有偏,于是有善有恶。对于不善的气质,须用教育工夫使之复归于善,把后来的气质之性去掉,以回复本来的天地之性。圣人即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为要达到此目的,他十分重视“礼”的教育,要求学生习礼,“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他把动作中礼当做变化气质的主要途径,由此,他主张“知礼成性”,一方面须有较深的知识,一方面谦恭合礼。

张载把“教养”当做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认为解决了贫富不均,农民有了土地,就有可能兴办学校,而兴办学校就能够促使农民成礼俗。张载已经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了。

2. 教育内容

张载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的一大特色便是重实、有用。

一是礼。张载特别重视思想品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他认为“学者必先学礼”“礼”是“圣人”的“成法”“知礼”才能“成性”,才能净化品质,规范行为,达于圣人。

二是六经。张载认为《易》之义是“性与天道”,是“造化”。《易》揭示了宇宙天地万物和人伦社会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源。所以借此可以“知天”,可以明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根本原理。他认为《易》不是巫术,而是一种关于联系、发展的方法论。《周礼》所记述的是三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所以张载说:“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去做得些实事。”张载认为“诗、书无舛杂”,是化民成俗的必修教材。他认为学习《春秋》则是为了把握其中的义理和认识孔孟。他还指出,学习音乐,不是“徒洋洋盈耳而已焉”,而是为了培养德操,陶冶性情,使人摒弃气质之恶,恢复天地之善性。音乐还能调节教学,使学生乐学不倦。

三是四书。张载指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宣传的进德修业的准则、人生的哲理和治学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启发他们思考的思路和可发挥的“题”。

四是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张载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是重实和有用的教学内容上的反映。他的《正蒙》是一本以大量天文、地理、算学、生理、心理、医学等自然科学事例阐发哲学思想的著作,也是一本自然科学知识教材。这本书是张载10年教育和研究的结晶。

三、教育方法

为了把儒家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张载吸取前人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清心主静

清心主静就是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学必须先教育好弟子清心主静后,才能使心境清平,毫无他挂,高度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张载所说的“尽人之材”。他说:“教人致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因材施教,就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地发展;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不能使学生尽心乐学;不照顾学生的内心要求,就不能使学生竭尽其诚以为学。

3. 循序渐进

张载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有序”的原则: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把握教材的难易先后,做到教学有序,不可邋遢等而教。“若始求太深,恐自兹愈远。”如果“躁进”,使某一知识未得巩固,就会影响后来的教学,“不阻于三则见童四”。二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因为“教之而不爱,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揣石,必不纳也”。“张其人为之”的教学,就如同让小鸡去司晨一样荒唐。

4. 启发思考

张载认为,运用肆式教学,喻少而义明彻,言微而理至善,教师轻松而功倍,学生安逸而乐学。他主张,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即学生疑而未明,能引导学生自求通达,启发学生接近真理、发现真理。张载不主张对什么问题都频繁答问,详细解说,而主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他认为不分难易频繁答问,学生未曾自得,这是学生的懒惰,是教师的渎职,对教师、学生都没有好处。

5. 教学相长

张载认为,教师教人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他说:“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即教学对教师的精力集中、自身的学习、道德修养和事业心等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