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管理统计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3-12-29 00:00:00张秋菊
成才之路 2013年19期

摘 要:管理统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目前,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存在着诸如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的背景相结合、对统计软件应用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教师要深入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改进管理统计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管理统计;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主要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前者的特点是计量不计质,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后者与不同领域的实质性科学联系紧密,具有复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管理统计学是一门用统计学方法和理论研究管理问题、经济问题的应用性学科。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科和本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一直被教育部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管理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经济管理类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管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管理统计学一般主要由经济管理学院开课。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许多没有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或者虽然学过,但基础知识不牢固,所以在学到管理统计学中某些章节,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推断统计部分时,通常觉得非常吃力,甚至需要教师为他们补充讲授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点,如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等。这就对教师的数学基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对这些章节的教学比较难以胜任。

若由数学类专业的教师去讲授这门课,虽然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但由于教师对管理统计学的应用背景不熟悉,容易把管理统计作为纯粹数学的一部分,这样就偏离了管理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管理统计学中的某些章节,如市场调查,需要一定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较为生动地为学生讲解各种调查方式、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调查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灵活运用这些调查方式和方法去完成统计调查任务等。这些章节的教学对纯粹数学类专业的教师有一定的难度。

这一问题是由管理统计学的复合性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既具有牢固的数学基础,又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教师,才能胜任这门课的教学。

(2)统计学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结合度不够。目前管理统计教材普遍“大而全”, 囊括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推断和回归分析等内容,但大多数都是对理论知识的阐述,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容易照本宣科,极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经济管理类案例相结合进行分析,这一方面导致学生认为这门课枯燥乏味,压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统计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忽略统计方法的软件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统计应用软件,如SPSS、SAS等。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它们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在进行管理统计学教学时,只重视理论教学,对这些统计软件的应用不够重视。很多管理统计学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就是给出几个例题,却并没有教学生如何根据软件操作来解决例题中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实际数据束手无策。

虽然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软件操作手册学习掌握软件的使用,但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由于学生较少接触统计软件,即使对照软件使用手册,也有许多不明白之处,需要教师的指导。此外,这些操作手册往往过于强调操作过程和技巧,忽视对软件输出的统计结果的解释,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读统计分析结果,从而面对一堆输出的结果而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授管理统计课程中涉及的能运用管理软件解决问题的章节时,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使学生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基本的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解读软件输出结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形式单一。与其他理论课类似,目前管理统计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试卷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在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这种考核形式容易组织并评分。但由于它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或者即使教师为学生传授了某些前沿知识,但由于不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不会被考核,学生不会或很少会投入精力在这些考试时无用的前沿知识上。这种静态的、单一的考试模式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会限定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

二、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1)选用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统计学教材。管理统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选对教材是教好这门课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取管理统计学教材,既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实际案例为依托,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管理统计课程。此外,还要注重教材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应在教材相应的案例中纳入统计软件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针对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难以兼具的情况,学校应投入资金和时间,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管理统计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使用各种统计软件的技能等。这要求教师们在课余多学习。现在有许多著名高校在暑假期间会开办统计学的短期学习班,管理统计教师应尽量多参加这一类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管理统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管理统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搜集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可以从统计应用类杂志,教师自己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或其他方式得到。在授课时,教师根据统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统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此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搜集较好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软件应用。统计是对大量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的科学,因此定量分析较多。目前,已有许多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等,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不与实际脱节,采用计算机化教学,突出统计软件的使用是统计教学的大势所趋。在平时应加强对统计上应用广泛的计算机流行软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统计学中的许多章节,如统计整理、多元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都可以在统计软件上实现。在学习这些章节时,应安排一些实验课时,在机房为学生讲授如何通过软件的某些功能实现课本上的某些统计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上完所有统计学理论课时,再统一安排学生上机实验,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相应章节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兴趣。因为学生新学到某一章节时,正是对这一章节兴趣最浓厚之时。如果等到管理统计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都讲授完了再来学习软件使用,则学生对前面某些章节的兴趣已经逐渐消失,对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开始遗忘,则软件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降低,事倍功半。

③课堂外教学。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管理统计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完全可以在讲授某些章节的时候,采用课堂外教学与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市场调查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去完成调查方案的设计,具体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果的整理等,作为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当学习到回归分析等章节时,还可以让学生用相应的软件分析前面市场调查得到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对输出结果作出相应解释,得到相应结论。在应用中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学生能发现许多实际问题,甚至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书本上没详细介绍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来解决问题,会有成就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管理统计教学考试方式的创新。目前,管理统计的考试形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这虽然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测试学生的能力,以及对这门课的理解深入程度。因此,应对当前的考试形式做出改革。

①闭卷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可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机考试则部分反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两种考试方式相结合,可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活跃程度、课堂外学习的表现、上机操作进行评分,最后与闭卷考试成绩、上机考试成绩综合起来,作为最终考试成绩。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还有助于学生更关注自身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②课程论文。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意味着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具有相当的动手能力。所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对管理统计这门课综合掌握程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要求学生写课程论文时,要注意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内容限制不用太死板。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处理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出结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选题、构思、查资料方面若有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全程指导。最后,教师根据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可以分别对学生搜集整理数据、利用统计软件估计模型、设定各参数、软件运行结果的表述、论文结构、逻辑性、语言文字表述、学习态度、创意、学术水平或实用价值等各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和打分。

结束语:管理统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概念多、公式多,内容逻辑性强,涉及许多概率论的知识,计算量较大,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这门课又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学生日后工作很有帮助。改进管理统计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上好这门课是授课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帮助,张秋菊.统计学原理、方法与SPSS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路春艳.浅议高校统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投资,2013

(4).

[3]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2(2).

[4]党玮.对统计教学创新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