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也就是说对于一门语言而言就是要“为了用而学,为了学而用,学了就用。”《英语课程标准》的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英语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一、有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英语、体验英语交际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才会喜爱学习英语。我们用的教材就是一套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本,话题包括:数字、颜色、身体、食品、玩具、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等等。这些都莫过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牛津小学英语3A中“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另外,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生活化资源也可引进我们的教学。比如在教形容词的比较级taller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在教excited这个单词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上运动会的情景,利用音像材料让学生理解观看比赛时人们那种兴奋的情绪。
二、构筑生活化的语言环境,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小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教低年级英语的时候,要求孩子们在学习完一些物品的单词后,就在家里找出来,并在上面贴上写有表示这个物品的英语单词,看见的时候认一认、读一读。为了让孩子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平时我要求学生们用英语跟英语老师及小伙伴打招呼,鼓励孩子们能用英语说的尽量用英语说,英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尽量用英语。比如老师平时向学生借笔,老师就主动地用学生学过的英语句子:May I have your pen? Thank you very much.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Unit1A new student的时候,我利用开学第一天,老师跟学生打招呼后说Welcome back to school,自然地学习Welcome这个单词。紧接着,引入新转来的学生这一话题,学习Welcome to our school这句交际用语,是这么自然流畅。
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尝试生活化的英语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尝试生活化的英语实践。例如:了解KFC的由来,中西方节日的名称及日期等。通过这些方法,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学会如何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并在实践中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循环,达到了学习与实践的统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让我们结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一生活化教学方法,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