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师范学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的总体要求。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舞蹈综合实力强的小学师资为目标,调整合理有效的教学机制,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
关键词:成才;复合型人才;师范;音乐专业;舞蹈教学
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师范学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的总体要求。师范学校的音乐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为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音乐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成为一名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能歌善舞,又有丰厚的知识底蕴;既能唱会跳,又懂得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以往师范学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都是东拉西扯,东拼西凑,较多采用的是专业院校教材的通俗版。经过实践证明,过于技术性和表演性并不适合师范学校音乐专业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需要,所以,探索适合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
当前社会环境,几乎所有小学包括幼儿园都需求懂得一定舞蹈教学规律的舞蹈教学人才。如果只靠专业舞蹈院校来培养师资的话,其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需求,其二专业舞蹈院校的学生虽然技术性和专业性很高,但教育教学方面却显得有些薄弱,所以现在许多小学只能启用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担任或兼任舞蹈教学工作。而以往的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每周课时很少,教学也只是上一些形体课或是排练课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远不能胜任舞蹈教学。这就要求培养小学师资力量的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在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的舞蹈综合能力、传授知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学时间上要有所变化,有所保障,由原来每周的两节课至少要增加为三到四节课,另外加上两节选修课(辅导特长生)及舞蹈队(学校舞蹈骨干力量)的早功训练。由于舞蹈的技术性、科学性很强,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才能掌握。平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一些节目,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与学校乃至社会的文艺演出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其次,调整课程设置,不能再简单地套用其他教材,要有系统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舞蹈基训课、中国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课、少儿舞蹈创编课、舞蹈教法课、舞蹈欣赏课、舞蹈美育课程。
一、舞蹈基训课
舞蹈基训课,是对学生进行舞蹈身体基本体能训练及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塑造学生健美的形体,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不仅要心灵美,还应讲究给人直接视觉影响的形体的美,因为舞蹈艺术首先是视觉艺术,学生学习的第一渠道便是通过教师的动作来学习与模仿,因此就要求舞蹈教师要能为人师表,用美的形体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表演中加强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体态,并与美的心态相结合,让自己的气质更文雅,更富活力与魅力。对于五年制的师范生来说,舞蹈基本功的练习,已不是最佳学习年龄阶段。学生的软开度、柔韧性等训练问题相对吃力和困难。但正因为年龄稍大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忍耐能力等却相对要强许多。因此,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舞蹈的基本体能、技能可能与专业舞蹈院校的学生无法相比,但是作为将来从事小学舞蹈教育工作的他们,重要的则是教授他们如何理解和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技巧去教授和训练别人,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来说,舞蹈体能、技能训练标准和要求可以相对低一些,而应注重学生舞蹈的表演能力、展示能力、创编能力及教授教学能力。
二、中国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的教学
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国舞,包括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民族民间舞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守护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如果说,民族民间舞是守护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那么,古典舞就是使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走向文明的艺术。通过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的教学,弘扬民族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舞蹈知识,让舞蹈教育在民族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在古典舞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国古典舞神韵的秉承,从而展示出民族的气质与韵味。古典舞其表演精要在于“形神兼备”,即做任何一个动作“形未动,神先行,形已止,神不止”。做动作要既动形又动神,无韵则神死。让学生在学习某种民间舞蹈的同时,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热爱自己的民族艺术。让学生掌握多种元素,用各民族民间舞的独特风格和审美丰富其表现手段,吸引学生对中国民间舞蹈的热爱。由于各民族民间舞扎根于人民生活,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只要风格突出,动作则可易可难,便于学生掌握和接受。例如学习蒙族舞,让学生着重体会蒙族人民热情、豪迈、勇敢的性格和气质,男子舞蹈的强健剽悍和女子舞蹈的端庄典雅,还有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的蒙族音乐。只有当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该舞种的民族风格、动律特点和舞蹈的韵律美时,才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对将来工作很有帮助,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当代舞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舞种,近些年发展很快,很多当代舞都是以平时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主题,也会选择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动作。例如舞蹈《老伴》《咱爸咱妈》就属于非常贴切人们生活的舞蹈,再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还有《穿越》《士兵与枪》《走跑跳》这些部队题材的舞蹈,其实也很生活化的,反映中国军人的飒爽英姿,威不可当的英雄形象;再如《刘胡兰》《八女投江》《中国妈妈》,反映中国女性的伟大坚强、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这类舞蹈,可以用作舞蹈选修课和舞蹈队的节目排练,参与比赛、联谊演出、学校汇报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协作精神,积累丰富的阅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应该从娃娃抓起!
三、少儿舞蹈创编课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创编基础理论知识。因为音乐教师要经常带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仅靠录像带、看网上视频是不行的,必须能创编有个性的、适合自己学生特长的作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学校期间,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接触舞台,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扩展到实践中,构建舞蹈学习的“生活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舞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积累舞台经验。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平时休息及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去实践,参与到教学中去历练自己,使学生获得亲身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是在课本和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财富,正所谓教学相长。
四、舞蹈教法课
最初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教法,如专业术语、动作要领与要求等,使学生做动作时有一个标准,提高规范性。后期教法课要有针对性,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小学音乐舞蹈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法课。如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各民族的儿童歌曲,除学唱外,可以用手脚打节奏,或是配合各民族的舞蹈基本步伐和动律等简单动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上不但唱起来,还跳起来;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还掌握了舞蹈基本步法。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迎合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逻辑性,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欣赏课
要避免教师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从中吸收精髓。要从看、听、动、想、说几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要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前提下,把握方向,使学生真正成为舞蹈审美的主体,看懂、学会自然就融入其中。因为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表情来表现人物情感、演绎故事的内容及情节的直观形象的艺术,舞蹈欣赏课上动态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丰富的灯光与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舞蹈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
六、舞蹈美育课程
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舞蹈美育,带有一些普及性,它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舞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教师。因此,舞蹈美育应当给学生提供学习舞蹈的环境,对那些舞蹈天赋不是很高而又喜欢舞蹈的学生来讲,舞蹈美学教育最合适。根据学生的水平,使其在不同的起点,感受舞蹈美育和乐趣,从而进一步树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舞蹈体验中领略和感受美,同时在舞蹈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还可以锻炼意志,开拓视野,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它的价值不在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在审美文化的获得。而欣赏课能够培养高品位的舞蹈欣赏的群体,能使广大学生通过舞蹈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舞蹈欣赏接受德育、美育,提高评判能力。总之,音乐专业舞蹈美育课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培养舞蹈综合实力强的小学师资为目标,调整合理有效的教学机制,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早日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