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助学生圆自己成才梦

2013-12-29 00:00:00韩雪芳
成才之路 2013年19期

摘 要:高校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种类比较繁多,基本上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求,让他们能够安心完成学业。不容忽视的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诚信缺失、资助不公、忽视精神资助、感恩意识淡薄、道德和就业上的困惑等等问题。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需要严格执行资助生认定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对资助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对资助生进行能力培养,提高资助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帮助学生人人圆自己的成才梦。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成才梦;对策

一、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的形式简析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是体现在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学生的生活费三个方面,通过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助学制度、减免制度和补助制度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形式主要有: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临时贫困生困难补助制度。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实施、贯彻国家的资助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许多贫困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安心上学,不断进步。各个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然而,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

(1)“贫困生”认定问题多,诚信缺失。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等,首先要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确认。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准确认定,有一定困难。学校里认定主要是看学生提交上来的申请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申请表由学生自己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需要贫困生所在户籍地的乡、镇一级单位的民政部门盖章。个别学生和家长通过拉关系,出具一些虚假证明,获取贷款,以取得优惠政策。这些认定受人为因素干扰,可信度不高。

(2)教育水平不均使奖学金资助不公平。我们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各地的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相对来说,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的学生受的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高校里的奖学金,主要是为激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设置的,不是专门为贫困生设置。大部分贫困生由于来自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在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如:文化基础、体艺特长等等。在奖学金(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很高)评选中,贫困生很难获取。

(3)资助方重经济资助,忽视精神资助。一直以来,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都是关注他们的经济困难,很少或根本不去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心理贫困。这部分学生一方面面临学习的压力,一方面面临生活困难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

(4)受资助者感恩意识淡薄。资助对于贫困生无异于雪中送炭。可是,部分贫困生思想上产生了不良的想法。他们认为国家、高校给他们提供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毫无感恩之心。而且他们中许多人习惯等待这样、那样的资助。有些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助学岗位都拒绝,认为在那些岗位上挣钱很辛苦,不如等着其他人的资助,直接拿资助金省事。

(5)受资助者的道德困惑。部分受资助者认为社会不公,因此缺少社会责任感。有些受资助者心理上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想法,破罐子破摔,没有了远大理想。在许多集体场合,这部分人不愿意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和丑陋的现象,一方面深恶痛绝,一方面自己又不去遵守良好的道德秩序。

(6)受资助者在就业上的困惑。贫困生在就业上往往会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他们有的心理自卑,非常敏感,而且有些人还很偏执;他们有的学业也许不错,但是综合能力不高;就业期望值过高,认为从农村来读大学就应该找个好工作;有的缺少必要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就业处处碰壁。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1)严格执行资助生认定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资助生的认定是否合理和科学,从学校方面看,直接影响到资助生接受资助是否公平、公正,也影响高校资助学生工作的效率。从大的方面看,甚至影响到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充分地使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每个资助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就必须要对资助生的资格审查严格把关。不仅要严查学生本人提供的申请资助表和生源地提供的带有公章的申请表,还必须对资助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进行核查。具体工作可以从下面三点做起。一是调查。新生一入学就要求各班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形式包括:信函、查档、问卷、现场调查。二是排查。各班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宿舍、食堂、操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对于入学填写资助生登记表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要观察。辅导员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察他们的细微之处(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必要时发动班级的干部一道来进行观察,这样更容易对贫困生进行近距离了解。

(2)对资助生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高校里接受资助的贫困生不仅在经济方面窘迫,他们有的在学业上、心理上和情感上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因此,高校一方面在经济上要资助他们,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和辅导,把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让资助生养成自信、自立和自强的意识,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

①思想引导。1)进行励志教育。在给予资助生各种直接的经济资助的同时,辅导员要鼓励资助生参与勤工俭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他们自立、自强,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树立自尊。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资助生的心理上就不会有被施舍的感觉。2)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一种优良的品质。辅导员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让学生树立资助资格条件方面的诚信意识,而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资助的学生,要增强他们的还贷的诚信意识教育。辅导员要定期开展这方面的诚信教育讲座,在学生中间普及诚信教育。3)进行感恩教育。资助生在接受资助时,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资助生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传递下去,学会感恩,从而回报国家和社会。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联系相关企业让他们去实习等等,让他们知道机会难得,体会到学校的关爱。辅导员通过“感恩”主题讲座,让学生树立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母校的意识。成立一些实践服务团队,搞一些公益活动,让资助生参与其中,将自己的爱心带进社区、农村、福利院等。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心理辅导。1)构建心理辅导网络。高校要构筑全方面的网络模式,对资助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和辅导。包括: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网站,让那些不愿意公开露面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解困;以年级为单位,建立资助生档案,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以院系为单位,成立专门的心理专员(由学生担任),全方位给资助生以关爱。2)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向上的心理能够鼓舞人,使人奋发图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要开展相关的心理活动,让资助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走出阴影,走近阳光生活。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励志成才事迹介绍、健康的文体艺术活动、感恩事件报告等等。3)组建心理咨询队伍。只有合格的心理咨询教师,才能对资助生的心理辅导起到应有的效果。高校里除了配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也要求每位辅导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方法,多层面对资助生展开心理咨询服务。特别是辅导员,要经常通过与资助生的个别谈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情绪、心理动态,并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调控。辅导员要以正面实例来说理,以真情感动他们,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进行能力培养,提高资助生的综合素质。上面提到,有的资助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人综合素质都不是很高。因此,高校对资助生的扶助育人工作,重点之一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以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改变现状,走向成功。

①进行专门的能力训练。高校要免费开通绿色通道,让资助生参与学校的各种能力培训,教师也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社区或一些团体开办的能力培训班。比如:鼓励学生到社区参与电器维修服务,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自己动手解决难题的能力。

②加强职业指导。高校要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给资助生,并指导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高校让就业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给资助生创造就业机会。高校可以邀请往届优秀资助生回校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了解优秀资助生的成功之路。另外,高校要主动联系企业,带领资助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这样他们可以提前制订自己的就业计划。

③培养资助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要组建一些资助性团体,让资助生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形成合作协助的能力。高校也可以组建一些发展性团体,通过成员的参与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活动中,他们的学习、应变、创造、竞争等等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高校只有将资助与育人进行有机结合,千方百计地调动资助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资助育人落到实处,最终帮助学生人人圆自己的成才梦。

参考文献:

[1]闫飞,李倩.论高校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

学报,2012(5).

[2]黄建关,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