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维学36讲

2013-12-29 00:00:00曾杰
成才之路 2013年19期

第十九讲 社会思维场的作用

社会思维场作为社会各层次主体的思维相对相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总体功能系统,以一种总“合力”、总惯力、统摄力对个体思维和个别群体思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在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

社会思维场是人们思维的精神环境或氛围,像每个人一生下来不能摆脱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一样,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也不能摆脱他所面临的社会思维场。任何个人或个别群体的思维活动,都要受社会思维场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思维场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思维场推动着个体和群体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社会思维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思维的曲线是以社会实践为中轴线的。但是,直接地说来,主体头脑中先前内化积淀的知识信息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识、信息是人们全部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支撑点。在人们头脑中,如果没有积淀任何已经内化的知识信息,大脑这一思维器官就断绝了思维的材料和营养,就失去了支撑点,从而也就不能创造出反映客观世界内容的思维成果。事实证明,人们思维能力的强弱、思维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头脑中内化积淀的知识信息量。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信息,除了直接经验获得以外,主要是从社会思维场中汲取的。包括知识场和观念场的社会思维场,是一座全人类的巨大“知识信息库”,对个体和个别群体来说,它是取之不尽的知识信息源。

处于社会思维场中的任何个体或群体,都可以通过共同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感应、理解、了悟他人或他群体直接或间接地获得知识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信息;同时也将自己直接、间接地获得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他人或他群体,变成他人或他群体的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的相对相关、相互作用和生生不息,就构成社会思维场的自组织运动。个体或他群体在这种自组织运动中,不断地从社会思维场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丰富和完善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结构,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其次,社会思维场规定着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大方向。社会思维所包含的知识场、观念场和心理场,反映着一定社会人们的共同思维、信息、愿望、要求、动机,表现出一种总体的精神力量。这种总体的精神力量对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活动起着指导、定向的作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线路和思维结果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大方向发展。

社会思维场对个体或群体思维活动的指导、定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思维场以总的价值思维趋向规定着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思维场中,蕴含着对社会整体有价值的各种经验、知识、风俗、信仰、传统等的规范,它们是形形色色的具体价值意识的抽象,是具体价值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规范化的价值观念形式,又综合而形成一种总的价值思维趋向,规范着人们的价值意识,成为人们的价值理想和价值思维指南。另一方面,社会思维场以共同的思维模式导引着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路向。人们的思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模式化的操作,任何主体的思维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框架即思维模式。人们的这种模式化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社会思维场的模式化特征,即社会思维场表现为一种全社会总体共同遵循的观念框架、统一的思维模式。这种总的、共同的思维模式,既是人们思维活动社会化的结果,也是一定社会共同思维观念赖以形成的重要条件。

再次,社会思维场规定着思维的社会性,从而保证了社会思维的存续和发展。人的思维的社会性并不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直接决定的,而是通过社会思维场的中间环节间接地决定的。社会思维场主要从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知识信息这三个方面规定着个体思维的社会性,使人的思维永远保持着“类”的整体特征,即社会思维的特征,从而使社会思维得以存续和发展。

最后,社会思维场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具有关键作用。和谐论是中国几千年文化道德的精髓。和谐源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最早出自《周易》中的伏羲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中道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所追求的都是人的太极观即中道观的阴阳和合。“和合”就是“和谐”。只有有效发挥社会思维场的积极效应,通过人们的思维交流、沟通、渗透、融合、共识,才能达到整个社会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和合统一与和谐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