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让开放的物理课堂教学更精彩

2013-12-29 00:00:00王荣萍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摘 要:真正能让学生成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开放的课堂教学应有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开拓创新;课堂教学;目标;内容;

课堂教学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准备好的教学流程进行,就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更新教学理念,让物理课堂教学呈现出开放性,才能使物理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开放的课堂教学应有开放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开放是其先决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小块,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处理,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考虑的是该怎样引导学生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种教学形式视野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开放而有活力的物理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更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二、开放的课堂教学应有开放的教学内容

开放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变化,并注重物理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深化,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进一步探索的通道,这也是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内能》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拿出一根铁丝,向学生发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使铁丝温度升高?想得越多越好。”学生思考后提出了许多方法:放在火上烧、用太阳晒、放在开水中、用石头磨、用砂纸擦、用铁锤反复敲打、用钳子反复扭折等。在这种“辐射式”问题情景下,学生很容易自行总结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开放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联系生活实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想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随手先把两块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和铁块都放入水中,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放入水中后的木块浮在水面,铁块沉下去了。“奇怪吗?”学生回答:“不奇怪,因为木块轻,所以浮在水上,铁块重,所以沉下去了。”接着我又演示把重量相同的的铁块和木块都放进水银里,问:“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也浮上来呢?”这一问使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并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物理化、物理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激起了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诱发了他们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开放的课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应有开放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应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开放的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首先要让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认识。初中生天生就有很强的探究学习愿望,我结合教材中的活动课,多次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式的学习。例如对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做实验,学生看实验,教师再问学生实验结论有什么,然后做作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而真正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可以这样安排:营造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猜想,提出探索实验方案,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

其次要让学生能进行合作讨论式学习。学生间的分组讨论非常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更能显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如我听了这样一节课,是组织学生做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学校实验楼在建,没办法,就让学生在教室做探究实验。我观察到一个小组的操作有点异常,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尽管反复调整,就是不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明亮的像。

小组的同学们议论开了,“什么原因?”“有没有调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物距相对于凸透镜的焦距是否适当?”“按照教材要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大致同一直线上(或者说同一高度),适当调节物到透镜的距离,都按书上说的做了啊,应该不会错的,烛焰的像应该能成在光屏上的。”“磨蹭”了一阵子后,一学生实然说:“光屏上有像。”“太模糊了!”另一学生感叹说。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一女生想出一办法,很自信地将光具座调了个头!让光屏背面对着窗口,并用书本挡了些从窗外射进教室的光线,就这么一下,基本能在屏上看出清晰的像了。原来这一组紧靠教室的窗口,窗外阳光很强,而光屏的正面又正对着窗口,使得屏上看不出清晰的像,很显然,是由于实验的背景光严重地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开拓创新,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灵活实用的教学形式。而开放的课堂教学又具有不可预见的情况出现,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比如课前实验做了多次,但到了课堂上失败了,有时难以瞬时妥善解决,用什么策略能巧妙地应对,做到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使“突发事件”得到合理有效地处理,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了。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江苏省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