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可见,合作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只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要达成这些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有合作的活动,要有合作学习的经历,要有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也要进一步细化合作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初步学会合作。学生合作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发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一、落实责任
由于班额大,合作学习时往往会出现教师管不过来,小组内部无人组织管理,甚至出现课堂纪律混乱现象;或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主宰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致使小组活动不能有序地进行。为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提高合作效率,在组建合作小组时,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以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强化意识
要使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较好地运用合作技能,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使学生发现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如以小组为单位用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梯形学具排列规律,看相同时间内哪个小组排得又准又多。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将会认识到合作及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三、明确要求
具体明确的合作要求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在小组活动之前,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每个学生能带着任务去合作,从组与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到每个组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都要使学生明确。提要求时教师更要循序渐进。对于简单的要求要让学生重复一遍,加深理解;复杂的要求要用文字的形式出示;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要求还要进行适当讲解,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讨论”和“说说”上。教师应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尽量使每个学生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提高合作效率。
四、专项练习
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十项,它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予以示范或互动,帮助学生表达这些特定的行为,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
(1)规范行为。小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特别是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并持久地给对方以关注,倾听时不要打断对方的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或竖起拇指等特定的动作表示感兴趣或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努力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2)规范用语。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在互相交流时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针对他的回答,我有补充。”“他说错了,我来纠正。”小组汇报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因此可以这样开场:“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不同意某某组的观点”“我们小组对某某小组的观点有所补充”等规范语言。
五、运用内化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教师可将这项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合作技能。一般同时进行练习的技能不超过两项。合作技能的训练由生疏到熟练,再由习惯到自然,直至完全内化,需要反复循环地练习。对练习过的合作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并把技能训练与认知学习结合起来进行,不要期望等都练习完了再进行合作学习,那是不切实际的。开始时,学生和教师使用起来可能很不习惯,但只要坚持,就能逐渐熟练起来,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及时反馈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精确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应及时给予反馈技能训练的信息,以使学生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如教师每周可利用晨会时间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交流会,表扬本周合作出色的小组或同学,并让他们交流体会,同时其他小组也可进行自评。在评价中,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促使他们积极合作。
合作学习的实行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在培养合作技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说教,要以启发式为主,对合作技能的认识、领会、理解、掌握、应用,都应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去体会、领悟,去消化、使用。合作技能虽然表现为外显的行为方式,但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培养,它最终会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