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013-12-29 00:00:00赵佩英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语言素养,已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增强作文教学力度必不可少。加强作文教学需要在科学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科学有效的作文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触发思维,砥砺思想,提高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如今的教学模式,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仍免不了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考试的分数不仅能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甚至有可能与教师的利益挂钩。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实施作文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会为学生准备各个方面的作文范文,要求学生背诵,再加上严格的程式化作文格式训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遇到相应作文题目时进行规范化的套作了。作文教学的流水线似的批量化生产模式,让许多学生的中考作文甚至高考作文乍一看辞藻华丽、语言通顺优美,仔细看就觉得内容空泛、言之无物了。这种现象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不已,但面对考试这根魔力无限的指挥棒,他们也只能徒呼奈何。

要消减这一不正常现象,除了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外,每一位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语文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就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注重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那怎样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呢?笔者将就这一问题提出如下浅见。

一、留意生活,打开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是他读书的感受,表现了读书有悟、有得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同理,要想让作文写得气运流动、清新自然,就应从生活中去感悟,撷取生活中闪光的片断,融入自我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这样就能打开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时时为作文写作注入清丽明动的泉水。

留意生活,需要认真观察,用心感悟。生活不会像一潭死水,总会有些人和事,在学生心灵深处泛起涟漪。也许是母亲轻声的呼唤,也许是父亲责备的眼神;也许是路人友好的微笑,也许是同学戏谑的话语;也许是春天绽放的花朵,也许是秋天飘零的落叶……这些纷繁的现象,在世事变幻中轻轻掠过心灵,留下一丝丝或悲或喜、或哀或乐的情绪。如果抓住了这一次次真实的情感体验,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可想而知,这将是一笔多么丰富迷人的财富。如果能将这种情感体验加以理性思考,形成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价值判断,再用作文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作文不就有了思想的深度了吗?

当然,要真正做到把生活当成写作的源头活水,不是光有理论就行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具体做法可以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善于观察人,就可以有计划地让他去观察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也可以是素昧平生的人,只要学生能认真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神态并记录下来就行。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关注社会现象,就可以鼓励他把这些社会现象整理出来,并让他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渐渐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就将拥有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注重积累,打好作文教学的坚实基础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强调了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其实,作文教学又何尝不需要积累呢?

积累,需要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刻地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累的重要手段。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读书要有选择性。首先是自己感兴趣的经典著作(可以由教师列出相应书目由学生选择,不宜过多),需要精读,反复读。其次,可以选一些经典短文,尤其是一些大手笔的短文章,读之让人获益匪浅。再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作品,有空也不妨读读。

积累,需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表明记读书笔记是防止遗忘的好方法。读书不做笔记,过目即忘式的看书不能算真正的读书,也起不到积累的作用。读书时边思考、边记录,记录下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拥有深厚的积累。

这种长期的积累,看起来慢,实际上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应正面引导学生注重积累,而不应在作文教学中大讲特讲格式规范、体裁创新之类的所谓作文速成法。因为那些看似能取巧的方法,会伤害作文教学的根基。

三、侧重仿写,插上作文教学腾飞的翅膀

仿写,不是套作,不是把学生已知的东西放进统一规范的作文格式中。仿写应该是一种再创造,它熔铸了仿写者新的激情,新的思想。

有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有了长期的积累,仍然有可能把作文写得干瘪瘪的。因为有了好的思想、好的素材,还需要合理的组织材料才能构成好作文,而提高文字表达和材料组织能力的捷径就是仿写。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学生有好的思想却不知该如何表述时,可以让他看看别人是如何表述的。让学生尝试着去模仿,可以模仿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或优美片断,也可以模仿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等。

如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这种有创新意识的模仿,学生就会在这种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作文的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材料取舍等写作技巧,那写出优秀作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总之,作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契合这一规律,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摒弃眼前功利,放弃作文教学的速成法,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厚积而薄发,就一定能收获作文教学的累累硕果。

(西藏拉萨林周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