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助力学生快乐成才

2013-12-29 00:00:00张瑞君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摘 要:健康的人格,是做人的根本。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是教师教育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要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学生;英语教学;健康人格;快乐成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不仅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认真、冷静、诚恳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师要从心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第三,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发自老师内心的真诚的爱。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微笑,并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老师关爱、被老师关注着,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英语教学内容

(1)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克服英语学习困难。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如在商店购物时和售货员之间的对话,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等,让学生分角色对话,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学以致用,把语言学好、学活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如录音机、英语电影、英语报、英语动漫等,以最直观、最形象的形式,既能使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生动易学,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在所难免,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九年级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中,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会遇到困难的,关键是要找到合理的方法去克服困难。也可以找一些英文格言,如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学无坦途)Never say die.(永不放弃)Learning any language takes a lot of effort. but don't give up.(学习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花费很多努力,但不要放弃)这样,学生就会重建学习信心,自觉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变化,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合理的评价。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必须要先学习其国家的文化,了解外国的文化、习俗,了解外国人的生活及行为、方式、方法,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的学习和交流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要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国家与我们国家在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礼仪方面、生活习性、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等,当学生意识到这些差异后,就会加深英语的理解,同时也在全方位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健康的人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习惯的养成,比如预习的习惯、晨读的习惯、读英语报刊的习惯以及和别人用英语对话的习惯。同时,还有积极参与课堂上英语学习的好习惯,比如积极发言、朗读表演、对话演习、情境对话等。这些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所在。

三、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包括英语朗诵、唱英文歌、讲英语故事、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课外读书活动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接受最美、最善良、最高雅的文化熏陶,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切身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语言的内在美,这将十分有利于造就他们一生高尚幽雅的人格。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结合我们英语教学的特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才为己任,不仅关注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真挚的、有爱国情感的人,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玲霞.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学

园,20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