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成才重视历史教学中的包容与开放

2013-12-29 00:00:00曹维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不管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是文科教师就普遍会有这样的感觉,文科教师的教案写字多,课上讲的多,因为文科的特点是力求讲透,要帮助学生理解,要举一反三。教师也想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也想让学生多发表观点,但似乎总有顾虑,怕学生畏畏缩缩、不敢讲、害怕讲错;教师想让学生讲又担心课堂容量不够,也不知学生能讲出什么观点来,以至于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局面是“一边倒”,学生挤出只言片语,或是教师急忙引导的情况很多。这样的局面不是双赢,是累了师生双方。

积弊总要改变,讳疾忌医不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出路。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蓄谋已久”的准备下,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在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饱满高涨的精神状态下,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技能、激发兴趣的45分钟。这一过程应该是学生做主体,教师做主导的过程;是学生领风骚,教师做跟班的过程。只有民主的课堂,才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保证,才有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也才会有高效的课堂的生成。教师转变观念,哪怕为学生开一扇心灵的小窗,便会有一把阳光洒进来。如何为学生开一扇小窗,首先要教师自己把头探出窗外,去感受一下外面清新的空气。

教师要有意渲染民主的氛围,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向学生传达民主平等的信息,如课堂上教师的微笑、鼓励的眼神、宽慰的话语、耐心的讲解、精心的引导设问等,无一不是对学生大胆参与的鼓励。特别是教师要有容人之量,要有勇于承认错误的涵养,这样学生才敢讲、才想讲。

记得那是我第一年工作时的新教师亮相课,讲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导入时我用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目的主要是借以说明明清时期人才凋零,封建统治已经穷途末路。用完这首诗准备导入新课时,下面有小小的骚动,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说龚自珍的“龚”是第三声,而我念的是第一声。我的教学思路被这突如其来的插曲打断了,不过我很快回过神来了,微笑对学生说:“看来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有很多中国汉字在做人名时读音要改变,这个字念第一声,同学们课后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字典。同学们能提出问题很好,老师愿意跟你们探讨你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个小插曲给我的课堂带来了平和融洽,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知道我是一个能与他们走近的老师,不是一个听不进意见的高高在上的老师。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确实让我看到了他们智慧的头脑和绚丽多姿的问题。我的学生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

有了想让学生讲的心还不够,还要有让学生讲的配套措施。先来谈谈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要让学生多讲,不是生硬地抛出问题,把球直接踢给学生,期待他的一脚射门,球进了。教师要有好的亲和能力,要使学生充分地发挥创新能力,教师无疑要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并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就像灯塔照亮了他,像火把温暖了他,像智慧的钥匙启发了他。

教师要有较强的能力素质,要有广博的知识,会举一反三帮助学生理解问题。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普及,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首要的是知识更新的能力。对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教师要讲清基本的线索,提供一些史料和信息,让学生对直观材料形成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层层设问,提出易于学生入手、又能引起学生充分思考的问题,不生硬地直奔主题,而是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加以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当然,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知道他们的理解水平,知道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见解。同时,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要加以分析,对他们理解片面的地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教学的哪个环节做得还不够到位而出现的问题,学生的这些问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加固工作等。对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教师更要耐心加信心,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学生认可老师这个朋友,这样我们的指导、引导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我们才能真正主导课堂,才能把学习理念落到实处。这样,课堂上才会出现真正的“我想思考”“我想说”“我想做”,才会有自主、合作、民主的课堂,培育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