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融合让孩子成长成才

2013-12-29 00:00:00钱晓云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最佳方式,如何结合主题要求,使区域更好地为主题学习服务,为孩子的基本经验获得服务,使孩子的思维能力、行为水平得到较好的提升,这是教师在实践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教师只有从环境的设置到内容的确定再到材料的投放都遵循以主题目标为引领的宗旨,关注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紧密融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获得最优的发展,从而成长成才。

关键词:区域活动;主题活动;相互融合;成长成才

我园的课程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现的,每个主题开展的时间或长或短、各不相同,在各个主题大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最佳方式。置身于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知识,更有利于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幼儿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表达形式,也有利于教师针对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细心观察的同时适时点拨,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在以往的区域活动开展中,教师都是在学期初就规划好班级所需设置的若干活动区域,并在每个活动区域中一次性投放比较多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会伴随整个幼儿一学期,较少有变动。而如何结合主题要求,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活动材料,使区域更好地为主题学习服务,为孩子基本经验的获得服务,使孩子的思维能力、行为水平得到较好的发展,进而成长成才,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以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相互融合为重点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与探索。

一、区域环境与主题墙饰环境的相互融合

首先,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模式框架,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创设立体的环境,也就是将活动室的墙面环境与区域环境融为一体,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应的墙面。如主题“美丽的金鱼”:墙饰——金鱼大家族和区域——小鱼塘相对应。主题“我爱我家”:墙饰——亲亲热热一家人和区域——娃娃家相对应。主题“花和蝴蝶”:墙饰——美丽的春天和区域——春天的花园相对应。主题“美丽的纽扣”:墙饰——纽扣大家族和区域——饰品屋相对应。其次,活动室墙面环境的创设应该紧密地与主题活动的运行方向结合,在创设主题背景下的环境时,要将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整个活动室环境之中。如主题“我们的身体”,其中“会变的身体”包含幼儿关于主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我自己”则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提供的相关的内容支持等。这些内容分区块布置在墙面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划分的区域环境,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将教育目标物化于区域材料,投放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得到满足,丰富了对有关主题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主题的深入探究。然而所有的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小组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如“美丽的金鱼”主题中有一个《小金鱼的朋友》的小组活动,小金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它想找到更多的朋友,天上的和陆地上的。由此新的区域《小金鱼的朋友会》就又应运而生了。在进行这个区域游戏之前,孩子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与经验,如地面上的动物、水里的动物都有哪些?它们什么样?……然后,孩子们通过求助家长,翻阅图书,和老师、同伴交流分享等各种途径积累有关的知识经验,将获得的信息用画画、剪贴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实到区域环境中去。通过墙面环境和区域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孩子们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操作材料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会”,从而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二、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的相互渗透

主题活动的开展尤为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来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与内容,其内容应该是跨学科领域的。而区域活动本身就是主题活动的一部分,紧紧围绕主题目标创设相应的区域,更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安排适宜自己发展的学习速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区域活动有机地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哪些活动适宜用集体形式进行,哪些活动更适合在区域中开展,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对于现有主题活动中的部分活动进行了调整。如主题《我爱我家》中扮爸爸扮妈妈的活动除在小组中实施外,我们还将其延伸到区域中,让孩子们在娃娃家中继续玩,可以说这个游戏孩子们是玩了整整一学期,但依然是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主题《洋花萝卜》中故事拔萝卜的活动是安排在区域中进行的,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要学会讲一个故事完全通过区域游戏的方式进行是不可取的,一来浪费时间,二来也浪费人力,而且每次活动时都需要一位教师全程陪同并指导,而如果换成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待孩子们对故事内容基本熟悉后,就可以将故事表演放到区域中进行,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演展示自己的机会。再比如主题《美丽的纽扣》中小组活动纽扣项链结束后,还可以将活动放到饰品屋里继续进行配对、归类、排序等游戏。总结下来,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活动中生成小组活动内容。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投放材料,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

如进入了夏天,孩子们将家中大大小小的饮料瓶带到了幼儿园里,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瓶子,使得原本就小的活动室变得更加拥挤起来,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先放到阳台上留作他用。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在玩水枪时竟想出了妙法,他们将小瓶小罐装满水,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装水、运水、玩水的活动产生了,整个系列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开心。

(2)区域活动可作为小组教学活动的延伸。在小组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十分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但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这时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这时他们就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就是小组教育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他们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如在《吃西瓜》主题中的小组活动“数瓜籽”,由于数字认识的不同,使操作次数增多,孩子们在一堂活动的时间里难以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教学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得出规律和结果。这样,孩子们在区域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使得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学习的形式。教育的出发点从教师、教材转向幼儿,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也为他们对于主题内容的掌握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三、结合主题,投放具有实效性的区域活动材料

(1)发挥材料最大价值,突现丰富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丰富性”与“可操作”是处于同等的位置,但在具体实施操作时我们会特别注意“丰富”这一词,总认为“丰富的材料”就是提供很多的材料,甚至是越多越好,往往忽略了“可操作性”这一关键词。在区域材料提供的时候,我们的材料中要突现两种元素并驾齐驱,当同时具备这两种元素时,我们的材料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如在《小鸡出壳》主题中,为了达成让孩子们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的脚印这一目标,我们创设了脚印路和不同小动物的脚印图,幼儿可以选择匹配的脚印图和脚印路进行对应的操作。同时,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相对应的卡片,幼儿能通过卡片的选择与书的配对找到正确的答案来验证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更能通过自我涂画制作脚印卡片来对应。在这样一个游戏材料中,我们提供了脚印图、脚印路、卡片、书籍等丰富的材料,并运用了可操作的图卡制作来进行验证,幼儿在这样一个同时具备两种元素的材料中,其主观能动性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2)体现材料双向性发展,使横向与纵向交织。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材料的投置时要考虑其双向性——横向和纵向。横向是指材料的多样性来丰富内容,纵向是指材料的层次性来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如在《新年的礼物》主题中,我们为幼儿投入了一个鞭炮制作的区域材料,在材料的横向提供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纸张,在材料的纵向提供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成品(幼儿可以进行排列)、半成品(幼儿进行粘贴)、原材料(幼儿运用剪刀进行裁剪后进行制作)来满足不同能力的差异和发展速度不一的幼儿,在这样一个自由度较大材料空间中,每一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的所需。

(3)挖掘材料循环流动功能性,呈现多角度使用。在以往我们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幼儿在操作完成后就无所事事,这时教师或许会分析其中的原因——是材料不够丰富、不够情趣、可操作性不强等,但是教师进行以上调整后还是没有很好的效果,这是由于我们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操作中都是同一方向指向具有单一性(有去无回),而忽视了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循环流动性。这里所指的循环流动性是指幼儿看到材料后可以按照自我意愿来进行材料选择和玩法,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是一致的,而不是固定一种方法。如主题《美丽的纽扣》中,我发动家长们收集了各种不同的纽扣,这些纽扣有大小、颜色、形状、洞眼多少的区别,同时我还提供了贴有不同标记纸盘、各种不同的排序卡、衣服图样,幼儿在操作时,可以先按衣服图样上提供的范例逐个排好纽扣,接着看标记找相同,将同样的纽扣归类,最后按排序卡找到相应的纽扣排排队。这种双向循环流动操作,是对操作材料的多角度使用,形成多角度思维和多层次发展,最终幼儿可以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到纽扣的多种多样,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关于匹配、对应、排序等数学概念的学习。

(4)注重材料与多种经验的整合——打破区域格局。每一种材料都固有其本身的特点,在材料的提供时,我们会根据材料其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对应经验的匹配,将其投入于某一区域中,但在这样的投入时,幼儿在操作中或许只能积累到单一的一种技能或是经验和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内容材料投入的时候考虑与其匹配的经验来提升幼儿能力。如在《我爱我家》主题开展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花被子”这样一个区域活动内容材料,主要是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的基本技能。在区域材料的提供时,我们放置了几个不同的夹子,幼儿可以将自己绘画好的被子用夹子夹起来晒被子……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改动和投放,但幼儿在活动中积累的不再是单一的绘画技能,而是积累了生活和绘画两种能力,将生活区与美工区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总之,在实践中,随着主题活动的交替开展,从环境的设置到内容的确定再到材料的投放教师都遵循着以主题目标为引领的宗旨,关注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紧密融合,在真正意义上满足了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能有所动、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获得最优的发展,从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秦元东,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

[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何艳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0.

(江苏省南通市通师二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