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中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3-12-29 00:00:00宋发忠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进行实验是根据所要研究的对象以及目的,通过科学设备、仪器,人为模仿或者控制自然现象,突出主要的探究因素,并进行相关的观察、记录、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物理动手能力。

一、熟悉实验器材是进行实验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以往的课程中很少有进行实验的科目,因此,他们对于物理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陌生感,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应当务必将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学生才能正常开展实验。例如在进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电流表结构、电路图结构、接线方法等,在所有问题交代完毕之后再进行试验,这样,学生的操作就会更加流畅。而如果没有理解清楚各种元件如何使用等问题,就会造成学生实验的障碍,延长实验时间,学生也因为搞不清状况而丧失实验的兴趣。

二、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校的器材数量、桌椅安排进行分组,并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合理安排,这样他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便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减小了实验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每组实验的进度、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教师不可能一一解决,而通过统一讲解,分组实验,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便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帮助小组中能力弱的同学解决困难,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并能锻炼学生的凝聚力、协作能力等。如在进行“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实验时,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进行接线工作,完成之后拆掉再换另一位同学,并在实验过程中相互纠正错误,从而共同参与到实验中来。

三、重视“小实验”的作用

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教师认为小实验可有可无,是课外知识,只要掌握好了课文中的实验就好了。其实不然,小实验具有贴近生活实际、取材较为容易、方便操作等特点,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物理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的乐趣,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技术的创新。

四、开放实验室,创造更多实验机会

学校的实验室一般都是教师在进行正规教学时,向学校提出申请才能进行实验。这样,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多,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一些学生虽有强烈的实验欲望、求知欲望,但往往得不到满足,而那些平常不愿意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也希望有机会自己去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考虑学生的需求,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当然应当有专人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