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将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下面,我就以初中数学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模式,为今后初中数学教学寻找信息技术的切入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才能。
一、构建数学主题阅读模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代数学内容都会有综合性试题,以将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但是光靠书本的白纸黑字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其他渠道。而计算机网络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比如说在学习黄金比例0.618时,让学生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及其美学与实用价值;让学生通过在网上操作、搜索资料等来了解黄金分割;能够从数学角度来了解黄金分割。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芭蕾舞蹈,在学生进行美的体验时提问:为什么芭蕾舞蹈演员能够用一支脚尖站立起来?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有五角星的国旗,让学生体会不同比例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接着教师开始转移到数学角度来看黄金分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黄金分割的概念、特征等。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大量的习题,以加深对黄金分割的了解。又如“函数”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而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用声音、动画等形式能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如播放三峡大坝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得非常透彻。
二、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教师应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期望学生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内容,教师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问学生一些探试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信息的工具。
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在数学实验课中,教师可考虑把学生2人~3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教师提供问题,学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环境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演算,解答这个问题。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中参加讨论,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努力在全班创设一种研究探索的学术气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组成小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让他们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相互学习、相互沟通。最后就是进行创新。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安排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记载在合作过程中的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时,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教学设计:①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集合图形的观察、分析、探索来归纳出代数恒等式来,培养他们归纳、观察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能力。②教学过程。首先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然后引入学习,进行探索。
三、创设数学课堂情境模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观察和思考
毋庸置疑,注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度生活化,这对医治过去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引入、大量编制虚假情境对教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利用电脑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将曲线的形成过程动态化地展现出来,逼真地模拟各种轨迹。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了教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又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镶嵌时,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镶嵌,自己动手在电脑里面演示出某种平面图像的镶嵌,并且相互交流,在探索中去发现哪种平面图形是不能镶嵌平面的。最后教师做总结,并布置课后习题,巩固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气氛很活跃,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效果很好。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立体性,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具了解性与操作性。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才能。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