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堂应该充满生气和乐趣,让师生的个性得到发挥,情感得到体验,能展现出师生热情而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感体验;学习情境;互动;成功
数学课中常被一大堆数学名词、公式所困惑,出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的现象,以致感觉到情感的缺失。实际上,在数学的殿堂里一样应该充满生气和乐趣,一样应该张扬着师生的个性、展现着热情而蓬勃的生命力。作为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只要从情感的视点重塑具有情感体验的数学课堂,完善三维教学目标,就能让学生品尝成功。
一、呈现数学美的学习情境
“美”乃课堂情境之内涵,设疑激趣、创美求知,不仅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蕴含的理性之美、意境之美,精心设计情境。这样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也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笔者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给学生讲阿凡提为三兄弟分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这几个分数大小可能是相等的。而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等,可分数却相等,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思考:阿凡提真的分得公平吗?这样给学生设计一个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景进行e01ae912d61db92d6c8d6fac7483889e体会,使学生充分、积极投入到内容的学习中来。
当然,情境之“美”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渗入不同的情感教育内容,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去引导、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可谓事半功倍。
二、提供合作的互动平台
学生只有真正参与课堂,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才能对所学知识主动感知、悉心领悟、深刻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把握素材,创设对话平台,使学生在平等交流中真正实现互动,实现对知识的探究。如笔者曾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如下的问题:以投影仪示例,把0.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让学生用自制的卡片和纽扣动手观察,探索知识规律;同时在学生基本领会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左边的“0”应该怎样处理?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应该怎么办?学生边操作边讨论,然后鼓励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前板演并介绍心得体会。这里,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习得的鉴赏者,给予指正、肯定和鼓励。最后再用电脑进行算式演示,验证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正确认识。
课堂教学的实质应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如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情感变化,那么就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我们常讲,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自身体验真正“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才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与传统课堂模式相背的“乐学”。
三、把握预设与开放的交集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是多样的和多变的,因势利导,把握住预设与开放的交集,对于引发和保护学生主动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开放式教学,一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讨论、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记得笔者在分析数学中“相遇”的问题时,曾利用教材例题设计了如下的题目:张明、王祥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张明每分钟走20米,王祥每分钟走30米,经过5分钟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问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看了之后争先恐后地发言,个个不甘示弱。他们根据三个地点的位置关系的可能性,说出了多种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两边;如果两位同学住在学校的同一边;还有的说如果张明、王祥两位同学和学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是呈三角形,那么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的米数……接着,笔者让学生画线段图,通过实际操作来充分论证。这种开放试题的锻炼,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可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
四、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仁”乃处事待人之根本,“仁”对师而言,尤为可贵、可敬。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是教学之基本要求。
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学生不分优劣,在教师眼里都是“孩子”,都需要我们的理解与支持;而学生渴望的同样是一份尊敬、一份信任。由于知识背景、家庭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情感意志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充满愉悦、充满灵性。对待学生碰到的问题循循善诱、积极鼓励、耐心辅导;对待不同意见耐心听取、客观评价、诚心取舍。特别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点,由于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反应能力有异,所以暂时容易显现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需要给予他们信心上以呵护,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自卑。同时,要努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