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教育,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如今的语文教学出现把最具趣味性、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语文变成乏味枯燥的知识之学,甚至是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精彩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其实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先天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自身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这便真正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这些情感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道德的情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如《荷花淀》一文中农村妇女的抗日意识,爱国爱家的精神;第二种为审美的情感,包括高兴、悲哀、热情、憎恨等情感,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第三种为理智的情感,包括兴趣感、好奇感、求知欲等,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中,作者认为学生应该多动手,从而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教材中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点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和意,通过形象思维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同喜同悲。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的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如有教师在上《热爱生命》这篇随笔时,先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导入课文,接着讲述了汶川地震的一段故事,强调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宝贵。然后进入课文讲解,在讲解完总结全文的时候,教师展示残疾人邰丽华、残奥会运动员一些图片,与此同时,多媒体播放抒情的歌曲,这时,许多学生震撼到哭泣。在音乐声中,教师提问:“同学们会热爱生命吗?”“会。”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三、师生的情感培养,教师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头脑装到另一个人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而心灵的接触就是师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是教和学的联系纽带,教师应从平日的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喜其人、信其言,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对老师充满抵触情绪,双方无法沟通交流,也就无法实施情感教育。积极的情感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芒,只有师生心相印、情相融,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强调“情感”因素,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其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点化学生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教育的作用,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