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

2013-12-29 00:00:00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3年24期

24. 朱之瑜

一、生平介绍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中国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8岁丧父,后来家道衰落。他初在同乡李契玄门下接受启蒙教育,后寄籍松江,从学于宋永佑、张肯堂等人,“读《礼》三十一载”,潜心于古学。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文武全才第一名为“恩贡生”。鉴于明王朝社会政治黑暗,他不愿外出做官。朝廷曾在8年间12次征用,他都力辞不就。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福王授他为东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职方司郎中,因他也屡辞不就,朝廷下令擒拿治办,他匆忙之中与家人不辞而别。当他的挚友、恩师王翊、朱永佑、张肯堂等人在抗清战争中先后捐躯,清大举南下,明亡几成定局时,他出于对清军大规模屠杀政策的义愤,毅然应鲁王朱以海之召,协助郑成功等进行反清复明的北伐战争。永历十三年(1659年),北伐军先后克瓜洲、镇江等20余县,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年近60的朱之瑜遂东渡日本。

朱之瑜定居日本后,靠朋友资助得以度日。由于他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渊博的学术知识,很快在日本赢得了名望。1664年,日本国宰相、水户侯德川光国派儒臣小宅生顺到长崎聘他为国师。翌年6月,在长崎镇巡岛田守政亲自护送下,朱之瑜抵达江户(今东京),开始公开讲学的生涯。后德川光国执政水户藩,又迎他到水户(今茨城)讲学。“水户学者大兴,虽老是白须白发,亦扶杖听讲。”除公开讲学外,他还招收了不少入门弟子,德川光国也对他亲执弟子礼,非常崇敬。朱之瑜虽老而疾,手不释卷,讲评孜孜,诲人不倦。公元1682年,朱之瑜病逝于江户,终年83岁。德川光国亲率弟子和属僚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朱之瑜没有像清初其他思想家那样认真著书立说,他在国内的著作也大多散佚。客死日本后,日本学者收集和整理了他的书札、信函、讲学记录,先后有源伯刚辑《舜水先生文集》、稻叶岩辑《朱舜水全集》、安积觉辑《舜水朱氏谈绮》等传世。

二、教育思想

朱之瑜认为,明末的科举以无用的八股文取士,只能培养一帮沽名钓誉、廉耻道丧的假文人,不唯无益,反使学风、政风败坏无余。他继承了南宋事功学派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人才观,提出教育要培养能康济时艰、经邦弘化的“大儒”。这种人才既要精通古今、博学宏辞,又要孝悌力田、贤良方正,并具有事功之能,为经世致用服务,使自己“有一分好处,则民受之一惠,而朝廷享其功”。鉴于抗清战争中的亲身感受,他对文武全才的培养给予了注意,认为“文武之道,无所分也”“非文无以符合,非武无以威敌”。他要求文者要关心武事而能建军功,武将也要读书。

道德教育是朱之瑜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说:“‘读书励行’四字,尽为学之事矣。”“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子臣弟友,皆为学之地;忠孝谨信,皆为学之方;出入定省,皆为学之时;诗书执礼,皆为学之具。”意思是说:治学说到底还是归结为为人。我们身边的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忠义、孝道、恭谨、诚信都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时时刻刻都有我们学习的时间;古典经籍、执事礼仪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所以“为学、修身合二为一”,其目的都在于修身、正行、励世、善俗,为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服务。

朱之瑜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善人、信人、君子乃至圣人。他对孟子的性善论做了具有自然人性倾向的修正,认为人生来都有“赤子之心”“浑然天真,绝无一毫私伪”,只是后来“世俗之引诱也多故”,才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气,所以性非恶,恶是“尽为外物所铄”的结果。如果人能够读书明理,就不会丧失其“赤子之心”,相反在孩提啼笑、爱亲爱兄的天然醇正的情感基础上加以存养、扩充的功夫,人就能成为善人、信人、君子乃至圣人。

朱之瑜视中外为一体,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他侨居日本20多年,接受的弟子不断增加,并曾公开讲学。在讲学中他一方面肯定日本“才贤秀出”,可以为孔、颜,为尧舜;另一方面,他指出日本崇信佛教,圣(儒)教未兴,存在问题。依他看来,日本建国的大本在于敬教劝学,施政方面当务之急在于兴贤育才。

三、教育方法

(1)教人之道。关于教人之道,他认为有一定不易者,有因人而施者。“学问之道,贵在实行”“立志当如山,求师当如海”,这是一定不易者。因弟子“资性” 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予以不同的启示,这是因人而施者。

(2)倡导读书。朱之瑜认为,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读书。他重躬行实践,却不废读书,因为书能益人神智。他说:“读书之道,理乎心性,通乎神明。不独无士、庶士日于此孜孜焉,而天子、公侯、卿大夫,有治国平天下之责者,于此为犹然矣。”读书可以使人获取智慧,时间最益人神智的“莫过于读书”。不过在朱之瑜眼里、思想中看到想到的实际上是士族以上各级统治阶层的学习,对劳动者的学习和读书并未予以认真考虑。

(3)读书之法。朱之瑜认为,要想读好书,首先要立志,“为学非难,立志为难”。志不可杂,不可泛,否则“志泛而心浮”,欲速则不达,学若太杂,则“到老而不能精一艺”。其次读书要有创新精神,“非不要书也,但当以理推断,不可刻舟求剑耳”。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读书时“不需勿节字比,但要明其大意,质其疑难”。作文时要“一字不落俗套,一字不抄袭他人唾余”。不过,朱之瑜所主张的创新精神是很有限的,主要表现在作文形式方面。至于文章内容“道”是不能别有所创的,朱之瑜说:“圣人未生,道在天地;圣人既生,道在圣人;圣人已牲,道在《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