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对话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一种平等、理解、倾听的情境中,以文本为媒介,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是增进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促进其视域逐渐融合的教学过程。对话式教学是在开放与互动中进行的,它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
对话是主体间的一种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心灵应该是彼此“敞开”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精神空间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解读者自身视野的开放性。从解读者的角度看,他们解读时的视野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动态,视野融合是在这种开放性的动态过程中逐渐达成的。解读者在理解文本内容,理解他人的观点时,他的视野向文本开放,向他人开放,在开放中原视野得到了调整。
其二,文本意义生成的开放性。文本意义具有生成性,这是由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决定的。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关注文本要表达什么,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文本的深处走去。在文本意义的开放性空间中,解读者不断与文本对话,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意义。
其三,对话过程的开放性。对话过程不能用预设加以界定,而应该是一种随着对话的展开而展开的动态过程。师生间的对话是动态的,并不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寻求固定的答案,而是在一种开放的过程中共同解读,共同创生。
其四,问题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发解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对话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精神得到了提升。对话中的提问与回答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而是新一轮问题的开启。师生针对开放性的问题,在质疑、反问、启发中思维与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意想不到的问题会随之而生,将解读引向深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对话教学需要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没有交往与互动就不是对话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互动的关键是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互动起来,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互动中生成。对话教学中的互动,是在动态的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的交往与沟通。其目的是主体之间在交互影响中互动,以达到教与学的共振。互动性,是对话式教学的一种重要特征。
对话式教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就是对话者以文本为媒介,在多重对话中读出新意,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话是参与对话者的思维、智慧、情感多向度的激荡与碰撞。这种激荡与碰撞具有多重性,是精神空间的彼此敞开,这样的课堂是畅所欲言的。对话者之间,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具有可延展性的思维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