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课堂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是课堂上受时间限制, 多数时候教师顾及不到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无穷奥秘的并不多,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易转移、消失。要重视数学中的兴趣培养,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数学,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变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创设新奇情境,激发好奇心
当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尽量采用“问题情境”的方法,使学生根据提问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因此,巧妙地、合理地引入,可以成为数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看导入的方法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但对于不是新课而言,这些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就好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提问:“同学们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哪位同学给大家再简单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学生讲完之后,可以投影下面的问题:“若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如图1,则下列图像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哪个呢?”这样以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导入,比较自然和亲切,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可以让学生明白图形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事件大概发展的过程,同样可以利用图形帮助我们去研究一些事件和问题。而选择该问题的原因是它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采用自主交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的数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图1)
二、丰富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气氛
现今的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比较讨厌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 而对于必须学好而又害怕学不好的数学来讲,他们更是迫切希望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发展状况及知识水平情况,建立数学兴趣培养小组,对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进行基本的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及拓宽加深具有高能力、高素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激起他们将来学好数学,进而从事数学研究的热情。
这就要求讲解例题时,运用丰富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可以做到活跃学习气氛。如《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书中例题是这样的:图2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①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②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③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④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长时间?⑤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速度是多少?
在教学时,可以改变教材上多个问题展示、逐个问题交流的模式,而设计“你能从图像中得到哪些信息”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发现,在同学们展示一个个成果之后,可以适时抛出这节课的重点,即追问“图中OA线的含义是什么?”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我提了一系列问题:OA线是小明去菜地时所走的路线吗?是小明去菜地的路程吗?OA是小明去时的速度吗?逐步引导理解OA的确切含义是:小明离家去菜地的距离和离家去菜地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再让学生思考BC的含义是什么?原来是菜地到玉米地的距离与菜地到玉米地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
整个教学,可以这样:先引导学生分析,再寻找图像信息,特别是图像中有两条平行于横轴的线段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让别人来回答。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探求答案。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操作,打破了以前陈旧的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融在一起,学生可以对老师所讲的提出质疑。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的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兴趣
变式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变”的外表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帮助学生领会函数图像的意义的重要性,同时在“变”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图像》第三课时例题之后加入变式。①变式一:小明直接从家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以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你能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吗?你又能从图像中获取哪些新信息?②变式二:小明先从家去玉米地锄草,再去菜地浇水,然后回家。以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你能画相应的函数图像吗?你又能从图像中获取哪些新信息?这样的变式教学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能及时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适时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和技能。让我们从每一节数学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只有在充满活力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从而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