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智能手机,眼聚手机屏幕”,这就是信息化时代部分中专学校的课堂。老师与手机在争抢学生,人与机器在较量。如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了我备课上课的焦点。
一、抓住时代脉搏,设计课文导语
抓住时代脉搏,设计课文导语,能迅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转移视线:从手机屏幕转向老师。
例如:《好雪片片》(林清玄)导语:2011年10月13日,广州佛山两岁小悦悦为找哥哥从父母店铺出来,跑进一条小巷,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前轮碾过她,司机未停,继续开,后轮再次碾压。此时,有3人经过,无人施救。之后,一辆小货车又从她身上碾过。接着又有15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2011年10月21日离世。18个人,对垂危的悦悦熟视无睹,集体冷漠。而作家林清玄面对弱势群体是“施以援手”还是“冷漠以对”?
二、教学任务力争一课一目标
“让学生多学一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现实是:有些学生是初中的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语文基础差。如果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目标贪多求全,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一课实现一目标。
例如:诗歌教学:第一课时目标是诵读,形式多样地读:范读(名家录音或老师),全体学生跟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齐读。在朗读中,循序渐进完成“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些目标。第二课时目标是领悟诗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记叙文教学:第一课时目标是写了什么,第二课时目标是怎样写的。小说教学:第一课时目标是了解情节,第二课时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目标是领悟作者写作意图。
三、顺着学生思路,循序渐进设计问题
学生渴望得到肯定,不断肯定,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基础差、阅历少,他们理解文学形象时往往是肤浅的,不能一步到位。如果老师把他们的肤浅的理解全部否定,必然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失去上课的耐心。如果学生肤浅的理解得到肯定,就避免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你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也乐意接受你的观点,师生在互相肯定中完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例如:教学《雨巷》时,聆听名家诵读后,问: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忧伤。是的,正确。为什么忧伤?失恋了。没错。诗歌怎么体现“我” 失恋?“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在阴暗而悠长的巷子里彷徨着,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走来。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就要牵到她的手。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消失。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很好!据史料记载,他确实失恋过。他曾隐居于好友施蛰存家中,对他的妹妹施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施绛年要求他出国留学,他只好答应,在国外靠翻译赚学费生活费,三年后听说她移情别恋,他赶回,也无济于事。
诗人痴恋着的情人长得怎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即美丽、高洁、优雅、忧愁。
这样的姑娘,“我”苦苦追求了5年,最后竟未能追上,怎能不忧伤?但是他还有比这更忧伤的事,是什么呢?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使原来激情燃烧的青年,一下子坠入凄风惨雨的现实之中。他作为左翼青年,正躲避反动政府的追杀,隐居于好友家中。这比失恋的忧伤重吧。可见本诗不仅仅为了表达失恋的忧伤,更多的是表达另一种忧伤,是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无所适从,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追求破灭的悲伤。
四、古文教学中,注重作者思想理念的传授,对于字词句的独立解释,不必斤斤计较
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久远,有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几乎为零。但它又积淀了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许多真知灼见,在现实中熠熠生辉;多少至理名言,在现实中经久传诵。因此,不能忽略不上。把文章中体现作者真知灼见的内容设计成问题,让学生用课文原话回答,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默写。在诵读默写中,“其义”也就“自现”了。
以《师说》为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是什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是什么?“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家长对待孩子与对待自己有何不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其智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何原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孔子有几位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择师的标准是什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从孔子身上作者得出何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从以上答案得出作者呼吁人们要怎么做?从师。
五、应用文的“格式内容”等知识渗透在病文修改中
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往往能牢记于心。教应用文的“格式内容”时,如果老师按照“理论——实践”这样顺序教,对干巴的理论,学生常常听一半,丢一半。如果老师按照“实践——理论”这样顺序教,把“格式内容”等知识渗透在病文修改中,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知》的格式与内容。
①请指出下面这个通知中格式和内容上的错误。
通 知
为了活跃我校学生课余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全校学生歌咏比赛,请各班团支部书记今天下午开会,讨论有关比赛事宜。望准时出席。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