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上“活”语文课

2013-12-29 00:00:00雷娟娟
成才之路 2013年28期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果仅仅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单一教学工具,往往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迅速增加,学习兴趣不能有效激发,想象能力不能充分培养,自主学习不能科学进行,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信息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利用,优化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让小学语文课“活”起来。

一、巧用多媒体,使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一位哲学家说过:“哲学始于惊奇。”新奇的事物往往使个体产生惊奇的情感,对打破人的思维定式与惰性有重要作用,能启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学生如果对某个方面的问题产生了好奇,那么他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对这个问题主动积极地加以研究,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结论。把多媒体这一方法运用于导课环节中,恰能适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的特点。从课堂的开始,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学习情境,便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开启学生思维,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可以出示一组战争的图片,体会在战争中人们的痛苦,认识战争的苦难。引领学生赏析图片,感知战争中的苦难,与自己如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从课堂的开始,便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强烈欲望。

如教学《观潮》时,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浩浩荡荡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声音如天崩地裂般,激起了学生ZD46JH22SSElxgnY+mP3Qcw9PVNE0rm77QxL1Nlml1o=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和形成高涨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使语文教学课堂结构优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有些内容年代久远很难感知,有些内容生僻很难解释和想象,尽管老师滔滔不觉地讲解,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甚微。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如教学《纪昌学射》一文,“要想学好本领,必须先练好基本功”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这时,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织布视频,创设织布情境,引导学生切身去体会练就一项本领不是轻而易举的,练好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样就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巧用多媒体,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关注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既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料或者在教学拓展延伸时,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比如教学《颐和园》,环境描写是难点。可以截取录像《颐和园》的相关片断,使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的方式,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使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而资料链接以图片呈现琉璃瓦、画舫、横栏等,把不常见的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多媒体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是对课文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巧用多媒体,创新思维带来无限的遐想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乡村四月》第一、二句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时,出示古诗,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是这样描述的:“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得更生动,也没有固定的场景。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气氛,不断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让语文课“活”起来,为语文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