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放的教学观念伴随孩子成长成才

2013-12-29 00:00:00胡娴
成才之路 2013年28期

近年来,开放式教学以其绚烂的魅力打动着许多人,如何创造出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氛围完全不同的轻松的多元的“教室文化”,如何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如何提高孩子综合的数学素养,是值得发人深省的。

①开放教学的“神”——兼容并蓄、灵动和谐、创新发展。何为真正的开放教学呢?开放教学的“神”是要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掌握话语权,让他们说出内心所想,碰撞理解,深挖出知识的内涵;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重视学生的融会贯通;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思索的能力。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灵动和谐的数学教学思想。

②开放教学——从“形似”到“神似”的理性探索。要做到开放教学的“神”——兼容并蓄、灵动和谐、创新发展,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来探索,即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培养更具厚度;开放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探索研究飞扬灵性;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内核趋于完美。下面,笔者通过一些有效尝试开放教学的案例的阐述,以期让读者感悟到从“形似”到“神似”的理性探索。

一、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培养更具厚度

(1)融生活进课堂,使书中的内容变得博大。《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所以,我们要将教科书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结合在一起,让小课堂浸润大智慧,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运用到生活,拓展学习的领域和空间。

(2)融挑战进课堂,使书中的内容变得精深。我们上课时,在教材设置的原有安排上,整合进一部分能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有位老师提高了学生挑战的难度,让学生从若干个例中总结出一般结论。教师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但有大有小,研究方法自己选择。孩子们通过研究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却不约而同地得到了一致的结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纸扩大了学生研究的范围,符合归纳推理的精髓,提升了学生思想的层次,学生不再是就事论事简单推理。学生对这样的结论深信不疑,自然铭记于心。

(3)融表达进课堂,使书中的内容变得精彩。现在有的孩子不会表达,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观点就更加难之又难。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理解得更深刻、学得更灵活。光会做不会说思路的孩子不会理解得深刻,面对实际问题时又会出现不能举一反三的现象。

(4)融写作进课堂,使书中的内容及时运用。传统的教学巩固以文字、算式形式出现的作业为主,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及多种智能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将写作融进课堂,重视教学过程中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通过善思、善辨、善写达到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的目的,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

二、开放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探索研究飞扬灵性

(1)研究手段多样化、自主化、趣味化。教学手段的开放,笔者认为重中之重的是学生研究手段的开放,给学生足够大的权力,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你就能发现孩子内心深藏的潜力是无穷的,沉在心底的智慧被唤醒了。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它是概念课,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不能靠老师的告知,更不能靠学生的模仿。这样的知识无异于浮在空气中的泡沫,一吹即破。孩子要能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己去探求知识的本身,老师让孩子主动去摸,去量,去折,去验,给他们亲近知识的机会。研究方式自选,研究顺序自定,碰到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自主归纳结论,最终自主汇报。一切听从孩子自己,思维的碰撞最终形成了结论,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人的观念。

(2)调查探究常态化、深入化、有效化。现在的孩子在学习某些概念时缺乏经验,我们在开放教学时不妨请学生先进行些调查分析,这是将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过程。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评估、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其内容很广,有家庭调查、社区调查、社会调查、环境调查、生活调查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近知识,有实实在在的感觉,而这种方法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应用生成的能力。

(3)多媒体运用合理化、即时化、针对化。笔者认为,开放教学手段必将整合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大部分内容注重直观材料的呈现和问题的情境引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替代很多实物教具,进行动态演示,其效果是好的,但是要运用得法。很多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经验的内容,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对学生提高动手探索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千克的认识》这课的教学,就需要学生大量感知1千克的物体的重量,学生通过实物的称一称、掂一掂、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种操作活动来学习。而这样的内容仅仅通过课件的演示是不能清晰地形成学生的自我经验的,实践操作能帮助孩子形成认知,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重量。

三、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内核趋于完美

(1)有效预习——初试牛刀,未雨绸缪。尝试理解知识,标注出不明白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更积极地思考、更有针对性地攻坚,如在教学《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四位数中的0,在什么位置只读一个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让孩子们先自主研究一系列中间有0的四位数和一系列末尾有0的四位数,孩子们有了初步的答案,再在课堂中引发学生讨论思考,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在学习新课时就能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2)合作研究——深度理解,挖掘潜能。在学习中还主动权给学生,让孩子合作研究,合作交流,合作应成为一种趋势。每个孩子对数学现象的看法是不同的,在合作之中能捕捉到更多的智慧的火花,同时其他同学优秀的探索方法还能被自己吸收,完善学生的思维内核,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惊喜。

(3)积极争辩——触摸数学,探求真相。学习中鼓励孩子“挑战”老师,质疑问难,鼓励同学之间对问题各抒己见。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学生问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列举一例:在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时,有孩子还是用了先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再沿着一条对角线斜折的方法来验证。有孩子立刻就发现了这个验证的办法不够巧妙,还有孩子就提出了问题,能不能把四条边聚集到一起来验证。马上有同学想出了办法:把正方形沿着对角线斜折再对折的方法就可以把四条边全部重合到一起,从而验证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结论。

(4)归纳总结——梳理思维,提升层次。学习中鼓励自主总结,知识要归纳总结才能深藏在脑海当中。总结的过程应该让孩子去经历,虽然不够完美,但会巩固对知识的掌握。一步步地学会总结归纳知识,能培养孩子统观大局、归纳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举出自己学懂了什么知识,哪些知识在理解上是有个人的见地的,不妨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这对个人思维内核层次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是一块玉,就要看老师怎么雕琢他。我们要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让开放的教学观念伴随孩子成长成才,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去远翔,去采撷智慧的果实。撒下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承载的满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