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本,讲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根据教学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统一性,在教学中必须确立良好的教学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多元;个体差异;公平;创新人才
实施开放式教学,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潜能,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成长等作用。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确立良好的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一、以教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
在信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
教学中要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不符合倡导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当前及未来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化教育是基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理念,本质是给予学生个性、尊重差异,是从人的个性出发进行教学的教学思想,是相对于传统的强制划一的教学思想而言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这完全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
三、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指依据我国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增加实践课,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是具有创新性,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课堂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精心设计实践内容,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自己想实现的愿望。引人入胜的开题,鲜活的教学案例,开放具有挑战的实践内容,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备课时要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深入理解,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比如在讲Flash动画制作软件前,我先展示一些用Flash制作的作品例如节日贺卡,音乐动画MTV、简单的游戏、搞笑动画短片等,我等学生看完后问他们喜不喜欢这些漂亮而又搞笑的作品,想不想做出这样的效果。果然,他们学习的热情大增。
(2)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放有所得。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大胆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总结其中的规律。适时给以指引和加强辅导。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不停地观看,对不容易操作的环节,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如在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软件中很少用到的功能。让学生任意改变文字的编排方式,插入艺术字、图形、剪贴画、音乐等,一旦发现有的学生编排得有特色,就让他向全班展示作品,并予以表扬。学生受到鼓励,兴趣大增,学习自觉性极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以竞赛促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竞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孩子天性的竞争意识来学习一些必须学习的有些枯燥的东西。如在练习键盘操作时,让学生比赛打字速度,或者在练习搜索引擎时,让学生比一下谁的查找速度快,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特别高。由于课堂里的竞赛互动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竞赛中充分激活并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
[2]肖智润.论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
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