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规模发展,教育与学校已经日益成为网络时代的最大受益者。“网络教研”作为一个新名词,植入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我们黄海之滨的大丰市三龙中心小学同样紧跟时代的步伐,抓紧科技赋予的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开拓进取,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利用网络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配置硬件,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近七八年来,受惠于江苏省“六有”“校校通”“四配套”“三新一亮”等工程建设,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创建,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添置与建设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目前,我校配置有两个计算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汇报厅,18个班级班班配备多媒体投影仪,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有公用电脑,每位教师笔记本人手至少一台,甚至已经跟市教育局的网络建立起互动联结。可以说,已经全方位地建成了信息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教研平台。
一切以服务教育、服务教师为原则。在平时的工作中,对硬件配置随时查漏补缺,工作需要的,随时添置。学校有老师办班级作文小报,在电脑中排版,用打印机打出底稿,最后用一体机印刷。由于打印机是A4纸式的,班报只能小块小块地排版,工作繁重,版面也不美观。我了解到情况后,立马安排购买了专用USB数据连线,实现了电脑排版到一体机印刷的一步到位,大大提高了班报的编辑工作效率。学校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改善,逐步带来了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电脑、网络已经渐渐地成为教师们学习、备课不可或缺的媒介和途径,而网络上的各种有益的信息和资源已经日渐被老师们开发出来,作为有效学科资源的有益补充。
二、优化“软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硬件要“硬”,“软件”也不能“软”。“软件”的第一软肋是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对于农村中心小学,因为历史原因,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都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加大,尤其是定向设备投入的加大,我们学校获益很多。办学条件的提升是有钱好办事。但师资力量的提升,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就信息化网络教研这一块,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时颇有难度。尤其是个别中老年教师,学习新事物能力有时可能弱,个别人对学用电脑和网络颇有微词,很多都寄希望于年轻老师帮他们代办。所以,我校在这方面加大动员和培训力度,补贴经费给教师购买个人笔记本,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同时,还充分发掘校内人才资源,进行长期的适用性辅导。学校信息员李成波主任在信息技术这一块颇有造诣,每个学期,他都会就若干个具体的信息技术运用给老师们开讲座,在普遍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三、整合人力,建设“原生态”资源库
“软件”的第二软肋是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问题。网络资源要多丰富有多丰富,但既然都是大家能“百度”搜索到的,那么对于我校的老师而言,有利用与参考价值,但没意义,因为拿来主义提升不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所以,我们就致力打造我校自己的“原生态”资源库。整体思路是:宏观调控,条块分清,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指导思想是: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宁缺毋滥,积少成多。比如建设学科课件库,全校一线教师被分成语数外和技能科四个学科团队,分别由四个学校中层牵头负责,将各学科教材按单元划分给具体的人员负责开发课件。课件开发过程中,监控与指导到位,确保成品要有一定质量。并bb9845522874e6aa5882b16bb0ad570ee86071db73e8b0126f5024702c0f441c组织优秀课件评比,将胜出的课件向外推荐参赛。目前我校的课件库已经基本建成,老师们做课件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
四、网络“落户”,开拓教研“第二课堂”
(1)创建学校网站,开辟我校最权威的对外互联网窗口。学校网站辟有“校园资讯”“学校工作”“党工团队”“教师天地”“学生园地”“班级频道”等一级频道,还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了博客专栏。所有的在职教师都开通了自己校园博客,成为校内教研互动的主平台。我校的陈树华老师甚至自费创建了教研博客“老Q工作室”和“学生成长博客”,将自己的教研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研究、学习的触角一直延伸到课外、校外、寒暑假……陈老师不论何时何地,有条件就会登上博客,与学生互动,辅导交流,师生感情融洽,交流的内容从学习、到生活、到理想,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都会“回来”留下一行行“眷恋”。
(2)鼓励教师在知名教育论坛,如“教育在线”“语文论坛”等,注册开帖。有的教师尤其是部分农村教师长期以来局限于一隅,难得名师引领,所以提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教师成长缓慢,而且质量不高。少部分名师,有时也自觉有点“井底之蛙”。互联网来袭,网络平台打开了极为宽广的世界,走进网络,深入论坛,品读着众多大师、名家和一线教师精彩纷呈的文字,才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外面的天地好开阔。很多老师表示,我从“被上网”不知不觉地发展到“恋上网”,现在大部分老师对论坛里的“读书空间”“教学研究”“学科备课”一类的栏目最感兴趣,网络空间打开了教师教研的思路,提升了教师教改的信心,增进了教师立足讲台的资本。
(3)开展专题式网络研修活动。我校老师称之为“集体备课网络化”,原来的集体备课总是占用下班后时间,正是教师们带孩子做家务的紧张时段,根本没心思专心研课。网络化后,占用的虽然仍是8小时之外的时间,但时间的安排就灵活多了,可以利用晚饭后的闲暇时光,利用双休周末的时间,教师的参与度就高多了。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研实效,我校制订了相关网研制度,每个月举行一次,每次根据老师们工作中的困惑提炼一个专题,围绕专题进行集中研讨。网络研讨避免了面对面时可能有的尴尬,大家都能敞开心扉,互通有无,直击要害,多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来验证,更加敢于畅谈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在这里,老师们的所思、所感真实无碍,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研的有效性,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大有裨益。相信,随着我们的经验与思考的不断积累,网络教研必将引领着我校教师行进在更加康庄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