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价(连载)

2013-12-29 00:00:00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3年28期

28. 王夫之

一、生平介绍

王夫之 (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教育家。晚年隐居湘西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镇),故后人称船山先生。他的父亲朝聘,是位博学之士,以教书为生,学生称他武夷先生。他的叔父延聘,长于诗歌,学生称为牧石先生。他有两个兄长,对经学和文史也都很有研究。王夫之受父兄家教,聪明过人,4岁入家塾,7岁读完十三经,10岁从父受经义,14岁中秀才,20岁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取举人。青年时与友人组织“匡社”,立志匡时救国。明亡后,他举义兵于衡山,抗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因上书要求改革,反对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结党营私,屡遭不测。遂至桂林,助瞿式耜谋策抗清。桂林陷没,他心怀忧愤,最后遁迹衡阳,筑土室于石船山,刻苦研究学问,发奋著书立说,勤恳授徒讲学,达40年之久。王夫之著作,后人编有《船山遗书》。

二、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的。王夫之基于其唯物主义思想,针对古代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王夫之强调教育的巨大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认识能力得到强调和发展;二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取得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养成“后天之性”;三是通过教育手段,可以变革因“失教”或教之不当而形成的“恶习”。

王夫之主张行重于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至善。至善,不重在表面上去认识,而要在实际行动中去求得。王夫之主张知行并重,后来,他又进一步认为行比知更重要。认为从实际中去行动,可以得到认识上的真理;如果仅从表面上去求知,却不能得到行为上的效果。

在学习态度上,王夫之主张主动的教育,反对宋儒在学习态度上所主张的“习静”与“主敬”的学说。他认为天地是运动变化不息的,所以人心也是常动不息的。人心是日日夜夜变化不息的,虽然人想要不动心思,但是要得到真理,不用心怎么行呢?动心思少的时候,只有在熟睡的片刻……才干愈运用则愈增长,思维愈运用则愈发达。他认为人有能动性,唯有培养这种能动性,才能发挥各人的智力和才能。

同时,他也反对闭门记诵词章的“专经保残之学”,认为无益于“身心”,无益于“伦物”,无关于“政教”。教育要“造时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三、教育方法

在教学上,王夫之主张“有序”和“不息”相结合,认为教学要适时,要有程序步骤。他解说“时”字时说,“有序而不息之谓也,恒守也”。这就是说教学要循序渐进,同时又要有恒不息。他认为“有序”的作用是很大的:一是教学“因序”,可使学生易懂,容易接受;二是“因序”或“循序”的教学,可使学生能由博反约,“知其要归”之所在,知其精义之所存;三是“有序”可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识。

王夫之指出,教育者必须了解受教育者,据其特点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人的素质不同,有钝有敏,即“质有不齐”“敏钝之差”;每个人的“志量不齐”,有大有小;每个人的德行不同,有长有短;每个人的知识不同,有多有少,有深有浅。教师必须了解和承认学生这些差别,顺应学者的个性去施教。他说:“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尤必知其人气质之偏而变化之。”

王夫之强调学者必须要自勉自得。他认为,教人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对自己也应有高标准,如果要求教师降低标准来造就自己,必陷于“不知不能”的悲境。

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的作用。对教师要求“躬行”与“自明”。他认为,教师的选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教师在行为道德上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躬行”是陶冶学生的根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必须能够实行“身教”,即“躬行”。他还指出,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欲明人者先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

王夫之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蒙童的特征是:一弱二昧。儿童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特点,要能为儿童所接受。他指出,儿童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大,“便于求通而不自锢”。因此,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即使有造就“英才”的条件,也存在着“蒙险”成为“浪子”的可能。因此,教育必须“正其始”“养其习于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