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就是“人”的缺失,知识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学生会记住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时间、影响或者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具体内容,但对于这些事件、制度、政策等产生中的人的因素了解甚少。这就使得原本鲜活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更多地成为记忆知识,了解知识的载体,缺乏对历史情境的体会,缺乏对特定背景下历史决策的切身思考。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所能经历的事情也是有限的,读史使人明智,是因为读史能让我们进入更多的历史情境,遭遇更多的具体事情,有机会做更多的思考和决定,从而让我们的心智趋向于成熟,在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时能恰当解决。而历史课堂中“人”的缺失,使得这一切的实现变得渺茫,学生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变得稀少。所以,历史就只是历史,没有能对现实形成充分的借鉴或警示作用,没有对个人修养起到足够的提高作用。要解决历史课堂中“人”的缺失问题,关键有两点:首先,让历史人物“复活”,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背景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其次,让学生“神入”历史,在具体环境中思考、成长。
历史,说到底,是人的历史,是人推动了历史的进程。面对一个历史抉择,重要人物做出怎样的抉择,跟这个人物的经历、见识,所接受的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甚至个人的性格都有关系。讲解一个历史事件,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有这个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影响,更应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体会在当时背景下,历史人物所思所想,感受历史人物内心的冲突,真正体会伟大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让伟大人物成为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导师。
首先,背景的引入尤其具有艺术性。引入的关键首先是材料既要切合主旨又要引人入胜,要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举例来说,当我们讲授罗斯福新政这一课的时候,传统的导入办法是列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工人罢工,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危机还加剧了世界紧张的局势等。面对危机,胡佛总统“自由放任”的应对措施不但不能缓和,反而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但是这样的史实缺乏生动性,难以抓住学生的心。我们可以通过一段反映经济大危机的视频,然后再打出几幅能够表现经济危机破坏性的图片,会给学生耳目一新和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能够体会当时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境遇,体会到当时美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期盼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总统来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愿望,也能够理解罗斯福总统新政的措施以及新政带来的重大影响。
其次,背景的引入还要尽可能注意材料的多样化。单一的材料可能会带来学生的疲劳感。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选择材料时,我们应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还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出示罗斯福总统的图片,辅之以罗斯福的就职演说辞,播放“炉边谈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罗斯福总统勇于担当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参与历史人物的决策,从而使得历史变得鲜活。
第三,背景的引入材料要新鲜、具体。比如说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一课,课本上是学生都有所知道却不一定真正理解的内容,缺少新鲜感,学生兴趣不足。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闻报道来导入,1979年的广东深圳地区出现 “逃港”现象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后,教师通过一组深圳和香港人均日收入的数据对比来揭示原因。用鲜活的历史材料,从当时普通人生活的视角,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出台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封闭可能导致落后,所谓“穷则思变”,只有改革开放才可能会有出路。更让学生懂得,看待一个事情,一定要看到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
历史课堂中“人”的缺失还表现在学生的缺失。新课改已经进行多年了,但是新课改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关键还是在课堂。而课堂能否改变首先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展现生命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尊重。教师不要把学生当成知识“收纳箱”,要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利用自己拥有的更丰富的资料、知识,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自己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点拨。对于学生能看得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做无用功。还以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为例,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是教学的重点,课本的阐述很到位,学生只要通过阅读课本基本都能掌握。所以教师要做的重点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新政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与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胡佛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对比,通过对新政各方面措施内容的概括,生成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收纳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提升了自己思考的能力。在生成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收获方法与信心。
总之,我们的历史课堂中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体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进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凸显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