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助力学生成才

2013-12-29 00:00:00李小林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没有成功的德育,便没有成功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合格的人才,是体育课堂德育的重要任务。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制订具体的教学任务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就能助力学生成才,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课前先把体育课堂要求表述清楚并抓好落实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课中,要持之以恒地规范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遵守体育运动规则,不能想当然地训练。体育课开课前将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室外课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服装和运动鞋;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有事请假;不将小刀、钥匙等物品带入课堂,预防运动中的意外伤害;上课铃响后,到指定地点整好队、清点人数;运动前先做准备活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是极好的德育形式。

二、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体育课堂中,拔河、球类运动等都需要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中体育课的德育目标的要求。如篮球项目,个人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又不能个人意识过强,一味地卖弄自己“实力”,忽略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相互配合。即使所有队员的个人能力都很强,也未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体育竞技中,既要求参赛队员的个人能力发挥,又需要团队的合作,拧成一股绳,不管输赢如何,都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

体育课的特点是学生个别活动的机会较多。当前城镇中学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就是娇宠儿,怕苦怕累是他们的典型心理特征。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力不同,在练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遇到需要耐力、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就胆怯、退缩。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既耐心地讲解示范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也要对学生进步及时鼓励,使学生逐渐消除畏惧的情绪。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逐渐培养起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

三、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

德育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俗话说,正人必先正己。教师在这方面应做好表率,切不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既严肃稳重,又不缺乏健康的朝气和活力,改变原有的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教师形象。通过良好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从而获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总之,学校教育要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强身健体,其结果是培养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言人,我们应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法始终贯穿德育,真正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