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苏教版7年级下册《爱莲说》时,我联系了苏教版小学9册一篇课文《少年王冕》,一个写物,一个写人,我作了比较教学,效果较好,把我的教学思考总结如下。
《少年王冕》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对利欲熏心、虚伪丑恶者加以讽刺,而对士林中的贤者及与功名富贵无缘的小市民,则予以赞颂和尊重。而在本书第一回中塑造的王冕就是作者推崇的“儒林楷模,学者榜样”。了解了这一点,更能够让学生领会到王冕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精神风貌。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师:荷花被称之为“花中君子”,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曾写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 荷花,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古代读书人也称为儒生,但在《儒林外史》中,许多利欲熏心的儒生已经不像君子,非常糟糕。而王冕,却是标准的君子。(板书:君子)什么是君子?请看这三段话。
(1)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再读读这象征了儒家君子精神的荷花。师:本文是根据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关篇目改写的。书中多是描写古代的官场黑暗和残害人的科举制度、封建礼教,而王冕是本书中少数几个正面的人物,被人们称之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正如这雨后的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感悟中,适当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有利于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学生在内心中把文本内容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也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情感上的互动了。
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动文本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王冕与周敦颐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顺母亲美好品德的影响,进而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再一次得到净化与升华。教学的结尾为了达成最终目的,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感悟写话的情境。
师:从王冕与周敦颐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书中写一写,可引用学过的精彩的词句,使你的语言更凝练优美。生1:从王冕与周敦颐的身上,我受到的启发是:每一个人都要有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唐代著名的诗人韩愈说得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另外,孝敬长辈也是每一位子女都必不可少的美好品德,《三字经》中有一句话“香九龄,能温席”。师:说得好,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孝敬父母是美德。生2:古人说得好:“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更不忘孝敬母亲。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才闻名于世的。王冕那勤奋好学、孝敬长辈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师:是呀,善于观察事物很重要。巴甫洛夫说过,要“观察,观察,再观察。”生3:从王冕与周敦颐身上,我看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我知道了:勤奋而不偷懒,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师:做事情就应该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生4:从王冕与周敦颐的身上,我知道了“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只要持之以恒,终有所成。师: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生5:“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是你人生中的资本,失去了父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师:是呀,有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得抓住当下,而不要等到父母不在时空后悔呀!生6:从王冕与周敦颐的身上,我感受到:要想有所成就,勤奋好学是必不可少的。华罗庚爷爷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且从“成功是1%的天分和99%的汗水。”一句中,我们更能看出勤奋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奋,决不能懒惰!师: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学生在深入细读文本后,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已积淀的情感迫不及待地想表达出来。此时,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鼓励学生说说对王冕这个人物的认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情感上达到一个顶峰。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学生的思绪、情感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值得提醒的是:写人的文章大多是为了赞扬文本主人公的品质,教学中不能将文本中人物品质的抽象分析作为阅读的重心,这样思想性强了,语文味没了,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不要面面俱到,应按事情发展线索,沿着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将人物形象整合成一个立体化形象的轨迹。在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前提下,去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语言。通过师生、生生等多元互动,感受人物性格特征。在细读品味中自由地落实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敞开心灵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情境,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透视人物心理,揣摩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在领悟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同时走近文中的人物,与其产生感情共鸣,感受其身上所折射出的优良品质,把人物形象读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