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流露真情

2013-12-29 00:00:00王红霞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使学生的习作充满了个性,具有新意。

一、善于观察,个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有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从中寻找习作素材。春天,万物复苏,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看、听、摸、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感悟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当学生看到成片的小草露出了地面,便写道:“顽皮的小草探出了脑袋,四处张望着,还不时地摆动着身体。”“看到那充满生命力的嫩绿的小草,我不禁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嫩绿的小草连成一片,就像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体验不同,习作才富有个性。除了观察自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的人和事。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观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了解事件的本质,有自己的感想和看法。通过观察,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二、勤于练笔,表达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写作首次规定课外练笔的量,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训练要求,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

(1)片断训练,注重实效。采用习作片断训练的方法,从局部入手,不求多,不求全,一练一得,便于指导,收效快。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学生学习了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后,出示一张美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抓住图片上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段话,但学生写得生动具体,杜绝了流水账的现象,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给插图配文,根据古诗编故事,给课文续编故事,根据文中情节进行补白练习,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刻的心理等等。片断练习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利于克服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产生积极的习作态度。

(2)创设情境,表达真情。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排练大型舞蹈后,一个个精疲力尽地走进教室,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也不好。我稍做准备,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金表的故事,让同学们边听故事边恢复体力。这是一个情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每当讲到精彩处,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当我提出“是谁拿了金表”时,故事达到了高潮,班级里沸腾了,争论声此起彼伏。当学生知道答案后,我问:“你们有何感想啊?”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向我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就势说道:“同学们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吗?能把你的感想表达出来吗?”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说:“能!”于是一篇篇流露着学生真情实感的习作便跃然纸上。学生在不露痕迹、没有负担的教学情境中得到了锻炼。

(3)自由习作,表达真情。为了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我鼓励学生准备一个习作本,学生可以自由习作,不分时间,不分次数,不分体裁,当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想法或感受,不吐不快的时候,便把它写出来,随时给老师看。对这样的同学我总是给予表扬并及时进行指导。学生的自由习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人际交往、自然现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公德……有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自由习作的设定,给学生带来了自由飞翔的空间,为学生增加了自由创新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4)习作展评,促进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展示和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选出几篇比较成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欣赏、点评;可以小组互相点评;可以把全体学生的习作贴在墙上,大家自由点评……根据大家的点评,独立修改或互助修改习作。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编写班级作文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或向报刊投稿,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到习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把兴趣的培养渗透于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促使学生乐写,多写,写出个性,写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