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高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熠熠生辉

2013-12-29 00:00:00胡永兵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和谐”与“高效”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懈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学科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来说,一位教师所教的班级和年级较多,接触某个班级的学生的机会就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注意“和谐高效”。

一、重视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其作用毋庸置疑。当学生缺失了兴趣,其学习是痛苦的。或许,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天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无需再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其实,如果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意识指向课本的知识点,指向教学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必需的。因为,他们原本不一定喜欢教材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追求和谐高效,兴趣激发应当前置。

几乎每个学生喜欢电脑的最初原因,都是因为对电脑中的游戏非常感兴趣。但是,对信息技术知识却不感兴趣。因此,虽然电脑游戏里包含着一些知识点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不会关注这些知识点,而对游戏中的娱乐元素情有独钟,甚至会达到沉迷不能自拔的程度。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游戏,因为,游戏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也毋庸置疑。教师在选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需要对即将运用的游戏进行考究。不光要考虑游戏是不是能将学习的知识点包含在内,而且要考虑游戏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智力开发是不是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鼠标使用的时候,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单击、双击、移动、右击等动作,学生一定觉得乏味。这时候,可以运用“七巧板”游戏辅助教学。这一来,学生不光对游戏感兴趣,让学生在跟游戏的对话中,熟练掌握鼠标的运用,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因为需要进行拼图,所以,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于是,学生就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和谐落实,学生也会轻松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了。

二、优化以生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打动学生心灵的,一定是发自于教师心底。但是,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教师片面认为:最大限度地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挥,自主学习,自主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做任何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一来,就误读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其实,以生为本,也是需要教师静心思考和预设的。

(1)设计“以生为本”的教学流程。正如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一样,班级中的学生,他们所处的环境,成长的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样。他们的思维发展的水平、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接受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进度也不一样。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关乎每个学生的个体特性,在进行教学流程预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尤其是在评价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分组的设计、教学的分层目标等方面做细致考虑,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且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对信息科学的浓厚兴趣。

(2)创设“以生为本”课堂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营造和谐、民主、平等课堂教学氛围的必然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须要多多鼓励,当学生享受成功的时候,教师须要满怀欣赏。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方法和策略的时候,教师需要给予热情的赞扬,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须要尊重学生的发问。这样一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和谐共进。

三、加强信息素养提升

在我们的新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两个重要的维度非常重视。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将信息技术教育与文化视野的有效融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教材为学生设置的基础目标之外。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而且应该渗透信息文化元素。因为,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在信息技术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以文化的独特视角,在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的同时,关注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样,便将信息技术的教育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在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文化修养熏陶这两个层面上,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高效。

笔者以为: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离不开兴趣的有效激发,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践行,也离不开一定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当我们思考学生如何快乐轻松学习的时候,要找出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和教学模式,构建小学信息技术的高效和谐课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