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选择与安排欣赏的内容,恰当对作品释读与理解,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通过这三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最终提高审美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培养学生兴趣。
关键词:美术欣赏;选择;释读;理解
美术欣赏一直受到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标准将“欣赏与评述”作为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呢?笔者认为需要培养学生兴趣。
一、精心选择与安排欣赏的内容是上好欣赏课的前提
欣赏教学所选择的内容主要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但是优秀的作品无以计数,而中学美术课时间有限,设置过量的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必须作全面认真的选择,选择中外各个时期既能体现时代风格,又为该类美术的延续起到较大影响作用的美术家的作品。如中国山水画,可选择展子虔的《游春图》,董源的《潇湘图》,范宽的《溪出行旅图》,马远的《踏歌图》以及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四僧的作品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可选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拉斐尔的《圣母子》等,这些不同时代的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具有典型意义,既具感性认识,又能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思考,为我们开展欣赏教学提供了有效平台,能够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二、对作品的释读与理解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
(1)对作品的释读首先是对作品形式的分析。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先传授一些形式语言给学生,在形式分析中,要先从整体去把握作品的构图、布势,然后运用形式语言分析它的形象表现、色彩处理、笔墨关系、点线面的呼应以及疏密节奏等。如在对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的欣赏中,教师可先分析作品的形式:金字塔式构图,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和人群的头部处在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构图组织井然有序。这种实实在在的形式释读不仅将一幅作品分析得有条有理,而且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审美判断能力迅速获得提高。
(2)在形式释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传达的意义。这一理解是建立在对画家的了解、对时代的关注以及对美学知识的运用上,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应准确而全面。如对上文中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的欣赏中,教师先介绍画家德拉克洛瓦:他生于动荡的年代,但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中,只要他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迸发,发出巨大的呼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接着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1830年法国人民革命。最后师生一起分析:在表现手法上这幅画将比喻和现实结合起来,自由女神的形象突出了浪漫主义特征,这种浪漫主义因素和现实有机交融,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画的成功之处。通过以上讲述,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讨论、有针对性提问等多种方法进行,课堂气氛力求活泼,努力将学生思维激发到最佳状态。
三、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作品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是欣赏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对作品形式的释读和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作为欣赏教学并未结束,训练学生用语言和文字的表述能力仍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学生语言表述的训练。这种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讨论与发言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然后发言,教师对他们的发言应该鼓励,同时应进行启发提示。
如欣赏吴冠中的彩墨画《春如线》,可先让学生观察,再提一些思考性问题: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线条的运用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发言,有的同学说看起来有点乱,有的人说用线很活,还有的同学说这幅画和以往我们看到的画不同,它加了很多五彩缤纷的小色点……教师可总结:这幅画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那往返流动的线条既是春光的流转,又是作者奔驰的情感。
(2)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可先提示学生阅读借鉴别人的欣赏文字。如欣赏柯罗的作品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傅荷的《生存的方式》一文“最初记得柯罗,是因为那幅《蒙特芳丹的回忆》,而且,这一看,就再也忘不掉了。这是多少人愿意在此栖息的园地啊!在初秋的清晨,太阳还没肯露出半个脸,远处,山峰、树林温柔、婉约的身影映和着银灰色的湖水;近处,露珠还在草地上打着滚儿,含苞待放的花朵晶莹剔透,两棵树一老一少,在画面上轻舞……”学生通过阅读,一方面加深了对柯罗作品恬静、优雅的理解,一方面可借鉴到写评论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练习写几句到一小段,甚至完成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一般字数不要求太多,一二百字即可。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欣赏课就是教师照本宣科,读读书上的注释,学生只是死记一点概念与知识,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一位美术教育家说过,我们的基础教育并非是为了造就更多的艺术家,而是期望学生能成为具有艺术家心智的健全的现代人。我们的欣赏课也许不能培养出学生很高的鉴评能力,但通过教学,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会相应增强,将会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这一切都有赖于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向伟.重视视知觉原理在美术教学中
的应用[J].安徽师大学报,1998(2).
[2]叶朗.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J].北
京大学学报,2003(6).
[3]农湘媛.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人文素
质教育的影响[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陶金鸿.美术史教学方法新探[J].江苏
教育学院学报,2005(4).
[5]张璐.美术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反思[J].
教书育人,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