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在美术写生中经常使用,就是在绘画中留出一个空白,能让人们有一些想象,从而增加画的效果,这是利用人们的思维能力,让人们对画进行想象,从而增加画的美感。如今,这种手法,已经被小学语文教学所运用,给语文教学增添了一份美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中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施教,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与理解。插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留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哪些类型的留白,又如何运用呢?
一、直观性的留白及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这种直观的、显性的教学插图是最主要的,之所以占多数,主要是因为此阶段的学生以直观性的学习为主,他们从图中可以直接观察插图,并对理解课文有直接作用,见效快,有些不需要教师解释就可以看懂,这种插图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较为常见。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引导,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解释与学生的观察,就能把课文理解透,进而再让学生背诵与默写课文。
有的课文插图有很多,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复杂。这些插图对于学生的观察可能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要求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并能对照课文对插图进行理解。这样做,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这种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比如在《庐山的云雾》的教学中,图片有很多幅,体现了不同地点的云雾,可以让学生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会得到提高。
这些插图的直观的留白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使用,教材编写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教师一定要了解这个特点进行施教,那样会事半功倍。
二、想象性的留白及运用
想象性的插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在语文课文插图留白中,如果我们不注重运用,就会使它们看起来只不过是对课文的直观表现,但是,如果我们用心去分析,并与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思考,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些图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所以,不但需要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分析,还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有意的指导,引导学生观察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插图的真正作用。这类图片对学生的思考提出更高的要求,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使用。比如,四年级教材中《您好!老师》这篇课文,附有插图:一位教师与几个学生站在花丛中,他们面带笑容,旁边还有现代化建筑与正在腾空的火箭。这个图片对于再现课文具有深刻的意义,他不仅仅是一幅图,而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这幅图展示出来,是那么贴切,它代表了学生在教师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向着现代化进军的美好愿望。
三、主题性的留白及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还有一类插图看起来很简单,仅有了了几笔。但不代表着它所代表的意思简单,相反,它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主题,给学生留出一个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主题鲜明,没有任何的修饰,这就是作者的主要意图,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学生在欣赏中充分思考,意会它的主要用途,让学生在思考中可能想出更多的见解,让学生同作者共同对插图进行再创造性的思考。
对于这样简单的插图,教师不可以一带而过,相反,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中《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所给出的插图,是孙中山站在门外,从一扇半掩的门中看见母亲半侧着身子正在吃力地裹脚,这个动作刺激着孙中山的感情世界。此时,孙中山心中一定对裹脚这一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可以看到孙中山愤怒的表情。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孙中山决心要改掉中国的这一陋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孙中山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空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利用插图理解课文。插图“留白”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