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最高褒奖。那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做,这是我们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过短短几年,但我已深刻领会: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离不开生活。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大学生,我们最早聆听到的就是“创作源于生活”,本人套用这句话“语文源于生活”。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有许多次我深深感受到这句话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就要做到让你的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有两次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一直记忆犹新,一次是教学《赶海》这篇课文,课文叙述了自己童年时代和舅舅赶海的趣事,读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举手的寥寥无几,即使说也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内容来。我想:谁没有金色的童年,谁的童年没有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正处在快乐的童年。他们正是十岁左右的孩子,这本来就是童年啊,他们的童年不就在身边嘛!怎么都不会说呢?于是我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先抛砖引玉,谈我自己的童年趣事,想用我的经历启发他们。于是我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把那些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甚至我自己的一些糗事也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我爬树折柳条结果掉到小河沟里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那笑不是讽刺的讥笑,反倒是充满了羡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孩子们把能记得的趣事一一搜刮出来,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更到位了,而我也一下子回到了我的童年时光。我不由感慨,生活真美好!同时我也深深感觉到:这节课的效果特别好。
另一次是教学《槐乡五月》,当时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备课时,都说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教学时间又刚好是槐花开放的五月。大家纷纷说,这次课堂教学一定会很精彩。我也做足了课前准备,想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喜爱我的课。当时情境导入后,我便给学生介绍起槐花,槐树,并且出示了图片。可是孩子们的表情让我疑惑,原来全班同学竟没有一个人见过槐树,槐花。他们有的只是课前预习时看到的文字介绍,对于生活中的槐花,槐树,是丝毫没有感触。我想:那么课文中所说的花白、花美、花香及槐花饭,他们仅靠文字又如何体会得到呢?本来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感受槐花的美丽清香,这些教学重点竟没有办法完成了。原来想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谈谈他们见过的槐花,看来都无从谈起了。于是这节课犹如纸上谈兵,寡淡无味。这课堂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两次不同的课堂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首先把生活还给孩子,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学生对于生活是最亲近的,真正的生活对学生也最有吸引力。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给孩子一个什么LqTEc6/a0hoRVSPCd7Xrig==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新课的教学,传授新知识。在新知的巩固小结中,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它在语文书本里,也在生活当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纸是学语文,游览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民风是学语文……甚至平时的休闲娱乐游戏也是学语文,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我们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好语文然后再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中提到的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这也必将使你的语文课堂充满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入挖掘课本的教学内容,再现生活的原貌,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将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