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其音乐才能

2013-12-29 00:00:00吴暇
成才之路 2013年32期

摘 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师采用模仿性成分较多,往往是教师教一个动作、孩子模仿着学一个动作,教师忽视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与以“孩子为本”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主动参与;音乐才能

一、通过游戏情境的设置,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以形象为主体创设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参观实物、观看视频等。本人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梨园英秀》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看法。

(1)探索环境的教育价值,创设活动的情境。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充分挖掘学校音乐器材室里的现有资源,带领孩子参观,了解戏曲中常用的伴奏乐器—鼓、板等,让学生了解京剧锣鼓经,试图在教学初始之时就把孩子引入到戏曲的特定环境氛围中来。

(2)角色扮演的体验,促进孩子融入情境。在参观校音乐器材室后,孩子积累了一部分的经验,但还只是比较肤浅的状态,对于京剧中的各个角色没有太多的感性经验。我则组织孩子投入角色游戏的扮演中,为了帮助孩子能较快地进入角色,我以《梨园英秀》为背景音乐,戴了一个自己做的花旦脸谱,走了一段戏曲小碎步。学生见了兴趣颇浓,纷纷模仿起来。这时师生互动参与活动,教师不但给予孩子角色游戏的指导,还帮助孩子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孩子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3)实物的利用,增加孩子的感官体验。我将音乐器材室里的一些脸谱,京剧伴奏乐器带进课堂,给孩子一些时间讨论参与角色表演的体会。接下来,我用“说说看,我们在表演中用了哪些伴奏乐器?”的提问引出本课的知识点--锣鼓经。孩子回答“鼓、板、大锣、小锣、铙钹”,教师有节奏地重复孩子的回答,同时巩固孩子对乐器的认识,并请学生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中的说唱部分进行伴奏,这样就解决了歌曲中说唱部分孩子对节奏的掌握难点。

(4)音乐结合图片,加深孩子的记忆。教师播放歌曲《梨园英秀》,将准备好的道具图片,根据歌曲中唱到的内容,逐一出示在白板上,帮助孩子加深对说唱内容中出现顺序的印象。随着情境深入,孩子已完全融入到音乐的情节中,这首歌曲孩子也在听了一遍之后就已基本掌握。

二、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教师凭借个人经验进行传授,以孩子的模仿为主,这会让孩子在枯燥、机械的学习中对音乐失去兴趣。而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将这种健康、愉快、随意、天性中本能的肢体动作,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歌曲《夏日的雷雨》时,我先使用电教手段,将丰富的画面展示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在欣赏的同时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并不急于进行歌曲的学唱,而是组织他们根据歌曲的曲调及歌词内容进行肢体的表现。例如:表现“雷雨哗啦啦”时,可以将双手从上往下抖动五指向下划落;表现“雷声轰隆隆”时,可将双手作喇叭的形状在嘴巴前后摆动。这样做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根据歌词创编动作、随节奏表演的同时,使孩子对歌词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为下一步的演唱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提供自由创作表现的机会,满足孩子主动学习的需要

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为孩子的音乐创作提供多种展示方式,让孩子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交流、分享。如在歌曲《梨园英秀》的第二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孩子展开联想,在原歌曲的曲调中,让孩子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进行说唱环节歌词的创编。在创编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自由分组讨论,再以集体或者其他孩子喜爱的表现形式呈现,不光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交往能力,还使一部分胆小的孩子增强了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在教师的指引下,调动起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进行自主地学习和创造,让孩子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孩子也在玩的过程中收获了成功。

四、捕捉教育契机,助力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

(1)模仿游戏,调动学习积极性。活动的开始部分,我以练声曲《可爱的动物》导入,让孩子模仿青蛙、小狗、小猫和小鸡的叫声,促进他们对小动物的形象体验,锻炼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化了节奏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把玩器乐,感受学习趣味性。活动的过程部分,我引导孩子利用乐器表现音的长短。活动前我为孩子提供三角铁、碰钟、双响筒等多种乐器,孩子在拿到乐器之后,尽情地玩耍手中的乐器,感受乐器的音色。活动中,我将音乐《火车交响曲》分成许多部分,引导孩子根据不同乐段的音的长短、根据不同乐器的特点,引导孩子用最合适的乐器表现不同乐段音的长短。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孩子能较好地融入到游戏中,在玩中快乐地学习。

(3)探索实践,增加学习挑战性。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我给孩子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以问题“除了乐器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现音的长短?”引发孩子的思考。孩子积极地讨论、思索,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图形来表示,长音可以画长方形,短音可以画圆形”“我觉得可以用线条表示,长音的时候可以画长线,短音的时候可以用短线表示。”教师肯定了孩子的办法,和孩子一起尝试用线的方法表现了音的长短。这样的问题给孩子的学习设置了难题,这也使得他们能不断地维持兴趣,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使得孩子现有经验得到了提高。

孩子的世界是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索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给孩子以自由,让他们有即兴创造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手、眼、脑,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琅.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2008(Z1).

[2]孙怀现.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J].中小学电教,

2011(7).